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
导言
上篇
第一章 革命战争的影像书写
第一节 革命颂歌与苦难追忆
第二节 《南征北战》:恢弘壮阔的史诗画卷
第三节 《林海雪原》:革命战争的传奇性表达
第四节 《烈火中永生》:政治诉求的影像样板
第二章 红色年代的成长叙事
第一节 意识形态规训下的成长主题
第二节 《董存瑞》:英雄形象的新开掘
第三节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确认
第四节 《红色娘子军》:复仇主题与历史叙事的弥合
第三章 新生活的咏叹与思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银幕回响
第二节 《李双双》:民间文化与喜剧精神的交汇
第三节 《新局长到来之前》:节制性的批判与道德惩戒
第四章 小说改编电影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夏衍的电影改编理论
第二节 《祝福》:忠实与创造之间
第三节 《早春二月》:革命与爱恋的诗意渲染
第五章 历史漩流中的困守
第一节 “样板戏”电影: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像症候
第二节 《红灯记》:戏曲化的电影与观念化的美学
第三节 《闪闪的红星》:穿越逆境的励志传奇
第六章 经典传统的双向复归
第一节 诗化风格与人世精神
第二节 《城南旧事》:隐秘的追忆与心灵的慰藉
第三节 《芙蓉镇》:政治伦理化的时代镜像
第七章 启蒙语境下的先锋影像浪潮
第一节 影像本位观念的文学改编
第二节 《黄土地》:文化启蒙的先锋姿态
第三节 《红高粱》:感官狂欢与民族寓言
第八章 娱乐精神的银幕演绎
第一节 世俗化浪潮下中国娱乐片的复苏
第二节 《少林寺》:新旧武侠电影的分水岭
第三节 《顽主》:荒诞与彷徨
第九章 青春的感伤与焦虑
第一节 从边缘到底层:一种关于青春的现实
第二节 《北京杂种》:宣泄背后的认同危机
第三节 《长大成人》:一代人的怕和爱
第四节 《小武》:现实寓言与人类学的影像范本
第十章 历史的追忆与重塑
第一节 从文学到电影:叙事中的多元历史建构
第二节 《霸王别姬》:史、诗、思的融通
第三节 《活着》:直面宿命的悲悯
第四节 《阳光灿烂的日子》:个体化的历史追述
第十一章 世俗化时代喜剧电影的勃兴
第一节 电影娱乐功能的追认与开掘
第二节 《三毛从军记》: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叙事表征
第三节 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氏喜剧”的类小品化模式
第四节 《疯狂的石头》:黑色幽默的现实映射
第十二章 影像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叙事
第一节 “主旋律”影片的叙事规范与美学策略
第二节 《离开雷锋的日子》:道德守望与心灵救赎
第三节 《铁人》:一场跨时代的精神对话
第十三章 对凡俗人生的通俗化书写
第一节 电视剧的大众文化特征和世俗化倾向
第二节 《渴望》:家庭伦理剧的滥觞
……
下篇
梁振华,男,1977年出生,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文学批评家、随笔作家、知名编剧。2008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佳最受本科生欢迎教师”(第一名)。2009年,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文化方面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与《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著有随笔评论集《无名的镜语》《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枫林冷雨》,长篇小说《新青年》《密战》,主编《中国影像志》(电影卷、电视剧卷)。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体裁文学作品逾百万字,开设专栏若干。
历任近百部(集)影视作品的编剧与撰稿工作。代表作:电视剧《新青年》《密战》、电影故事片《美丽的村庄》、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大三峡》。影视创作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鹰奖”“飞天奖”等奖项。
作为一部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史论著作,《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遵从影视艺术的本体规律,以文学的视角、文学的思维、文学的方法、文学的精神,对当代中国(包括台港地区)影视艺术进行了一次系统化的文学考察。《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透过对不同时期影视文学创作流派、思潮与现象的梳理,选择了大量代表性作品进行集中探讨与描述,以期让读者将对当代影视文学的整体性理解建立在对文本形象识读的基础之上。《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所聚焦的影视文学文本序列,自身建构起了影视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版图中的一条生动而清晰的脉络。正是这些丰饶多姿的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人格建构,也成为我们洞察当代中国文化流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
《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涵盖的影视文学作品及现象,从1949年顺延至2012年。统观全书,读者不仅能收获对于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发展轨迹的宏观性、系统性认知,也能从中感知到作者独到的研究视角、坚实的批评立场,以及根植传统而又融通现代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