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读史:走过带伤的岁月
前言
第壹辑 警钟为荒诞而鸣
旋生旋灭的《民国暂行报律》
谁能想到冼星海出身疍民
秋瑾与铁姑娘队
1951年的上下级关系
1958年一个乡村的红色编写团
种出来个忠诚
“不须放屁”难倒全国人民
下落不明的杧果
文化工作危险论的源流
美女何以去杀猪
与吴钩谈清代禁戏
样板戏的同辈近亲
所谓十年磨一戏
样板戏的改名行动
样板戏的笑话
复排革命样板戏必须不走样吗
一个人的地震记忆
拷问牺牲
1985年的“按得票多少为序”
恶师三人行
第贰辑 寻找书写的意义
孙中山在松江的马桶事件
“五四”运动中的警察执法
遥想当年中国科学社
钱穆、钱伟长叔侄记忆里万恶的“旧社会”
读《高岗传》
“谁的语录,我儿的语录”
《三上桃峰》和它的作者们
北岛的“卧底”话题
《中国在梁庄》的超越常规写作
冷眼平心看大家
一个年代的背影
出一本收版税的书
寻找纪实书写的意义
第叁辑 我们默认了什么
可怕的吃饱穿暖
要在“无意于感人”
西部劳模现象的另一种思考
想一想我们默认什么
哪里去了,中国大学生
国家庆典:仪式表达要不要创新
摸一摸奥巴马的头
领导讲话的文体属性
特权写作的标本
蹲点“三同”的历史命运
梁中堂和他的计划生育特区
我为什么在城里随地吐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大革命”记忆
公审公判大会请选别的地方
尊重穷人是正派社会的修养品格
乡村裂变的缩影
后记
毕星星,生于1948年,山西临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
愿所有的爱书人,能在我的倾诉里,找到理解,找到衷曲。看到无奈的眼神,也看到顽强的不灭的心火。守好自己的困局就不错了,我庆幸,我清醒着呢。
毕星星的文字老道、凝练、幽默、传神,可谓熔美文与批评于一炉,合叙事与思辨于一身。他的写作领域上触民国,下抵当今,参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经验,观察现实别有一种沧桑意味。
《星星读史:走过带伤的岁月》编选毕星星读史随笔精华,无论对乡村嬗变的呐喊、对公民社会的谏言,还是对“左”的流毒的反思,都映照出一个读史者的良知与真知。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