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
前言:“寓言式书写”与“后乌托邦批评”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图腾》讲述了怎样一些故事?
———作为寓言:“狼图腾”的品质与特点
1.关于寓言和现代寓言
2.关于狼的母题寻踪
3.《狼图腾》的叙事策略
二 《狼图腾》为什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小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易位
1.主题 草原逻辑: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节 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剧 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图腾》是怎样抓住人心的?
———作为美学:后现代移情效应的示范读本
1.生态体系
(1)结构:位所与“异位”
(2)节奏:自转与“突转”
2.生命语系
(1)场景:动作性词语
(2)细节:感受性词汇
下篇:寓意索隐
四 《狼图腾》承载着多少寓意?
———乌托邦之舟:难以抵达彼岸的救赎之旅
1.从符号学看:狼书中潜伏着多少“意味”?
2.从语言学看:“翻译”与“代言”是否可能?
3.从宗教学看:狼是怎样成为图腾的?
4.从人类学看:人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5.从性别学看:无“性”,还是“有性的”?
6.从生态学看:人类还有多少选择空间?
7.从文化学看:文明的较量中谁是赢家?
8.从经济学看:“劳动”距“富强”有多远?
9.从政治学看:你用什么武器征服草原?
10.从史学看:“自然”的故事在哪里终结?
11.从哲学看:“自由”的前方是什么?
12.从民俗学看:有限利用还是有限生存?
五 《狼图腾》何以引出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意见?
———后殖民批判:寓意在“思想”中自我消解
1.关于对话(1):战争与和平
2.关于对话(2):国民性问题
3.关于“讲座”:中国与世界
4.关于作者:告别革命?
小结:《狼图腾》内外的话语空间
———作为批评:诠释与必要的“过度诠释”
1.“后”话语在旅行中遇险
2.“第二世界”的失踪与回归
3.后乌托邦批评与“后”的终结
修正版后记:乌托邦之困
李小江,1951年生于江西九江。先后在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大学任教。曾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和日本御茶水大学性别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著有《夏娃的探索》(1987)、《性沟》(1989)、《女性审美意识探微》(1990)、《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2005)、《对话汪晖:现代中国问题——管窥中国大陆学术风向与镜像(1990—2011)》(2013)等。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以《狼图腾》为批评平台,试图建立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析范畴:后乌托邦批评。作者从符号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哲学、民俗等十二个领域全面诠释分析了《狼图腾》所蕴含的的复杂寓意系统,力图通过对《狼图腾》这一充满复杂寓意的文本的批评,还原“问题”,“让语言还乡”;并将文本“纳入历史的认知序列”,得以“重返现场”,“呼应并成全我们曾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作为,为那些朝向乌托邦的探索而长久失语的经验找到尊严而得体的话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