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外”和“中”——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时间模式:“中”和“外”之间的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2.“根”和“枝”——第一次鸦片战争直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根”
“主干”:上海
题外话:上海市工部局乐队的历史、结构、纲领
“主干”和“分枝”:上海、哈尔滨、北京及各位音乐家的生活道路
3.“洋为中用”——西方古典音乐在共产主义的中国(1949年~1978年)
1949年后中国音乐的两个阶段
“文化”和文化大革命
样板戏及其京剧的发展
折断了的“枝”
多样化在中国——历史回顾
开始扎根:“新音乐”
延安精神
“洋为中用”
歌曲
4.明星的时刻——西方古典音乐在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的中国
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差异-1978年后从缝隙间发展的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及反思民族身份:爱国主义和民族声誉
世界一体化——文化的差异
贝多芬回来了
公共精神的殿堂
新潮音乐
触及思想与创新——世界音乐关联域中的中国音乐(谭盾)
屋漏偏逢雨——中国音乐与市场经济
“我”的新迷信
崇拜与冷眼——新星
新、老英雄模范
5.两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播者——德理格和谭抒真
接近和陌生——中国历史与外国人打交道
从皇宫到教会学校
德理格(1670年~1746年)
时异境迁:从德理格到谭抒真
谭抒真(1907年~2002年)
附录:小提琴及其制作在中国
6.音乐是快乐——论中国音乐的“中国性”
新音乐的折衷主义、音乐的智慧、断裂的认同
音乐里的中国智慧从何而来?
中国音乐的基本特性
音乐的意义
中国音乐的普遍性和“中国”性
文人音乐和钟子期的故事
7.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