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概念、基本假设和方法
1.2.1 有关概念
1.2.2 基本假设:关于规模导向与利润导向
1.2.3 关于方法论与数据来源
1.3 文献综述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信贷制度变迁及其逻辑
2.1 信贷:财政的附庸
2.1.1 计划信贷配置制度的确立
2.1.2 信贷与财政:货币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
2.2 信贷:财政的替代
2.2.1 放权让利式改革与国家财力的下降
2.2.2 财政融资功能的下降与信贷重要性的上升
2.3 信贷:融资功能的回归
2.4 小结:关于行政性信贷配给与市场性信贷配给
3 信贷总量增长:轨迹描述与实证分析
3.1 信贷增长轨迹:改革开放前后的不同情形
3.2 贷款供求与贷款供求函数
3.2.1 完美竞争性信贷市场贷款供求:贷款利率是决定性因素
3.2.2 S-W:非单调的贷款供给曲线
3.2.3 S-W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3.2.4 中国的贷款供求函数:一个综合
3.3 信贷增长的实证分析
3.4 小结
4 信贷投向结构:关于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4.1 信贷投向结构与信贷配给
4.2 市场性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
4.3 信贷配给与信贷拥挤并存的原因
4.3.1 银行风险观、利率管制与超额信贷供给
4.3.2 预算软约束、银企关系与企业过度借贷
4.3.3 银行市场定位雷同与信贷集中
4.4 信贷配给、信贷拥挤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5 信贷期限结构:信贷长期化的原因与结果
5.1 信贷长期化的事实
5.2 信贷期限结构的决定:理论分析
5.2.1 信贷期限的决定
5.2.2 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期限结构的主要因素
5.3 信贷长期化的原因:实证分析
5.3.1 变量选取
5.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相关性检验
5.4 信贷长期化的微观与宏观影响
6 贷款/GDP:变化态势与影响因素
6.1 贷款效率:含义与变化态势
6.1.1 贷款效率:含义及衡量指标
6.1.2 贷款欠/GDP:能否衡量贷款的配置效率
6.1.3 贷款/GDP:变化态势
6.2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理论模型
6.2.1 文献简述
6.2.2 影响中国贷款/GDP的主要因素与变量
6.3 影响贷款/GDP的主要因素:实证检验
6.4 小结
7 金融机构信贷运行与宏观经济
7.1 信贷总量增长与经济增长
7.1.1 文献简述
7.1.2 实证检验
7.2 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
7.2.1 信贷波动及其原因
7.2.2 信贷波动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7.3 信贷增长与物价上涨
7.4 信贷总量与货币供应量
7.5 小结:贷款能否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值得强调的几点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8.2.2 发挥政策性信贷在矫正信贷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8.2.3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
8.2.4 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保持信贷的适度平稳增长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贷款的微观效益与配置效率相背离的问题
8.3.2 信贷拥挤是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的信贷现象
附录1 2009年中国信贷井喷的解读——兼谈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附录2 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区域分布及其对区域
经济增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