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
作者:叶秀山 著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2
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
页数:394
定价:59.00 元
ISBN-13:9787509711347
ISBN-10:7509711347
去豆瓣看看 序
第一章 西方哲学源头中之科学与宗教
第一节 混沌学-宇宙学
第二节 “序”的寻求与理性的觉醒
第三节 “时间”之“序”
第四节 “空间”之“序”
第五节 “自然-因果”之“序”
第六节 “死”“在”“时”“空”之“序”中的意义
第七节 “时间”与“哲学”视野中之“灵魂不死”
第八节 “时间-自由”与“哲学”的“逻辑-范畴”
第九节 “无”作为哲学范畴与“理念”
第十节 “时间”之“有-无”
第十一节 “无”与“时间”-“亲历”
第十二节 “思”、“诗”、“直觉”与“亲历-历史”
第十三节 “自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哲学视野中的“自然”
第一节 “自然”作为经验科学对象
第二节 作为本原意义上的“自然”观念
第三节 抽象“概念”的“自然”与现实“个体”的“自然”
第四节 作为“理念-观念”的“自然”
第五节 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作为“存在”的“自然”与作为“概念”的“自然”
第六节 “自然哲学”与“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哲学视野中的“人”
第一节 “人”“生”“天地之间”
第二节 “人”“居于”“现象界”
第三节 “人”“在”“家庭-集团-国家”中
第四节 “概念”化与“自然”、“历史”的“意义”
第五节 “辩证法”与“哲学”中之“自然-社会”
第六节 “辩证”的“我-你-他”——社会
第七节 回归“时间”,回归“自由”
第八节 “语言”-“概念”与“信”
第四章 “人”作为“自觉”的“(诸)自由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自由”进入“必然”
第二节 “自由”以“必然”为“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节 “自由”以“自由”为“工具”——“诸自由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哲学视野中的“宗教-基督教”
第一节 “向外”的路和“向内”的路
第二节 “知识”与“信仰”
一“自由”与“信仰”
二“信-仰”“什么”
三“盟约”——“信者-自由者”的关系
四“信”——“言”之“证”
五“本体论-存在论证明”之“辩证”视角
六“内证”与“实践-经验”
七“大证”与“小证”
八“思”与“思”的“印证”——“异”之“同”,“同”之“异”
九“大历史”与“小历史”——“进入”“历史之证”
第六章 信仰与道德
第一节 “信仰”与“道德”“评判”
第二节 “道德”之“信”:“道德-德性”之“因果”——“自由-创造”之“内容”
第三节 道德-时间-未来
第四节 “哲学”-“道德学”-“神学”
第五节 “宗教”的“归一”与“哲学”的“开放”
第六节 “哲学”“化解”“宗教”
第七节 “自由”的“存在”与“存在”的“自由”——“消解”的“结构”与“结构”的“消解”
第八节 “哲学知识”与“理智直观”
第七章 所谓“末日审判”——“人”之“命运”及“神”-“人”之“判决权-审判权”
第一节 “生-死”-“存-亡”
第二节 “死”的“意义”
第三节 “哲学”-“科学”与“原罪”
第四节 争夺“时间”之“战”
第五节 “立法权”、“判断权-审判权”、“执行权”之争
第六节 “时间”的“三权合一”
第七节 “神”的“最后审判”-“末日审判”
第八节 “末日”-“到时”与“历史”之“审判”
第九节 “人生”-“赎罪”
第十节 “人质”与“他者”
第八章 哲学视野下人类“救赎-解放”之路
第一节 “科学”作为“救赎-解放”的道路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人类之“救赎”
第三节 人类“救赎”与哲学“存在论”
后记这个课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叶秀山,1935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著作有《叶秀山文集》、《中西智慧的贯通》、《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思·史·诗》、《京剧流派欣赏》和《古中国的歌——京剧演唱艺术赏析》等,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
《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在哲学的视野下,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科学与宗教向哲学提出的问题,以及哲学分别与宗教、科学的关系的问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