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
作者:(美)桑斯坦  著,张楠迪扬  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2010.10
页数:156
定价:30.00 元
ISBN-13:9787508623153
ISBN-10:7508623150 
去豆瓣看看    序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序二 谣言与感冒
  译者序 人们为何会相信谣言?
  第一章 谣言无处不在
  谣言滋生的土壤——互联网
  谣言传播的过程——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
  规避谣言的危害——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
  第二章 谣言的传播者:谁在制造和传播谣言?
  谋求一己之利者
  哗众取宠者
  追求政治利益者
  恶意中伤者
  第三章 谣言的接受者:谁更容易相信谣言?
  处于困境中的人
  受“先入为主”的信念驱使的人
  为何人们对谣言的反应会不同?
  谣言的“门槛”和“临界点”
  第四章 信息流瀑: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
  你是否相信约翰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
  信息流瀑的巨大威力
  真理和谬误有着同样的传播方式
  诸多“平行世界”中流传的不同谣言
  第五章 从众流瀑:独立判断和群体观点,你会选择哪个?
  群体压力下的“人云亦云”
  从众流瀑中的谣言传播
  从众压力也有临界点
  第六章 群体极化:为何小组讨论更容易达成共识?
  群体极化的典型案例——科罗拉多实验
  敢于冒险的美国人和厌恶风险的中国台湾人
  群体讨论会点燃对不公平行为的愤怒之火
  群体极化为何会让群体成员走向同一极端?
  第七章 偏颇吸收:为什么我们会固执己见?
  均衡的信息环境真的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吗?
  纠正的结果往往是对既有观点的愈加坚持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有选择地接收信息
  第八章 谣言的纠正:均衡信息的发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有效的纠正和无效的纠正
  你认为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纠正信息的出处至关重要
  第九章 偏见与信任:为什么有些谣言根深蒂固,而有些谣言很快就被驱散了?
  偏颇吸收与反证偏向
  既有观点与有偏见的信任
  适得其反的纠正
  可以驱散谣言的纠正
  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
  动荡的环境会加速谣言的滋生与传播
  第十章 情绪效应:为什么愤怒可以助推谣言的传播?
  第十一章 社会监督: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隐私权?
  互联网时代,任何隐私都可能被传播
  断章取义式谣言的巨大杀伤力
  公正的社会监督与恶意的谣言制造只有一步之遥
  第十二章 思想市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有何不同?
  乐观主义者眼中的思想市场
  悲观主义者眼中的谣言
  乐观的预期与任重道远的现实
  第十三章 寒蝉效应:言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最佳平衡点在哪里?
  第十四章 自由和管制:谣言传播的底线在哪里?
  言论自由与法律规定的博弈
  是疏忽所为还是蓄意所致?
  失衡的寒蝉效应带来的恶劣后果
  互联网时代,思想市场的规则何在?
  第十五章 个人隐私权:媒体拥有传播个人隐私的权利吗?
  第十六章 文化和社会规范:为什么情理比法理更重要?
  谁能帮助齐伦解决他的问题?
  两种未来,你选择哪一个?
  结语
  致谢
      卡斯·R·桑斯坦,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将桑斯坦称为“我们的时代最顶尖的、涉猎领域最广的、被引用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法学家”。曾任职于美国司法部、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和马萨诸塞州法院。他所涉猎的领域包括政策管理、宪法、环境法、经济法、行为经济学等等,他在其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都足以让他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的各项研究成果已成为包括美国中情局在内的各种公共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对象。桑斯坦已被任命为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谣言变得无处不在。
      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从来就不乏谣言的传播渠道。危机时期的“银行破产”传闻、股市上的小道消息、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某政界人物收受贿赂的网络传言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谣言有真有假,而假谣言可能对个人造成致命打击,也可能给群体、组织、党派和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那么,谣言因何而生,生于何人之口,如何消除谣言的负面效应呢?这成为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桑斯坦写作《谣言》的中心议题。作者认为,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然而,仅靠保持言论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间的平衡来消除谣言是不可能的。防止网络时代越来越容易被引爆的谣言,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摸清散布谣言者的心理机制和谣言的传播机制。深入了解谣言传播者的动机和谣言的传播机制,并辅之以法律监管和文化规范的手段,就能在源头上减弱谣言的力量,从而保护人们和机构少受“莫须有”的罪名的伤害。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