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的构成
1.1 人体的基本化学构成
1.2 体内化学物质的测定
1.2.1 用比重法测量体内脂肪含量
1.2.2 人体脂肪的比重
1.2.3 以测量体内水含量求体脂
1.2.4 以机体总水量与总比重求脂肪量
1.2.5 根据机体的总钾量研究机体物质的组成
1.2.6 通过对惰性气体的吸收测量体脂
1.3 皮下脂肪厚度
1.4 生长发育时期的机体结构变化
1.5 老年期身体结构构成的改变
1.6 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
1.7 人类的基因组(humangenome)
2 能量
2.1 历史背景
2.2 能量单位、人体能量来源及转化
2.2.1 能量单位
2.2.2 人体能量来源及转化
2.3 人体能量消耗
2.4 2002年FAO/WHO/UNU联合专家委员会的工作
2.4.1 定义
2.4.2 能量需要的组成
2.5 用要因估算法求取总能量消耗及体力活动水平
2.5.1 基础代谢率的计算
2.5.2 体力活动水平
2.5.3 能量需求及对膳食能量的建议
2.5.4 年长成人及老年人的能量需要
2.5.5 关于经常性持久体力活动的建议
2.6 孕妇的能量需要
2.7 乳母的能量需要
2.8 结论
2.9 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量
2.9.1 能量消耗的个体差异
2.9.2 人体能量消耗的测量
2.9.3 成年人一日能量需要量的估计
2.9.4 人体基因与当前生活模式的相互作用
2.9.5 能量的食物来源
3 蛋白质与氨基酸
3.1 背景
3.1.1 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类别及其化学性质
3.1.2 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
3.2 氨基酸在细胞内的代谢
3.3 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
3.4 氨基酸分解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3.4.1 嘌呤与嘧啶的合成
3.4.2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3.4.3 肌酸及肌酸酐的合成
3.4.4 氨在肾脏的形成
3.5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3.6 氮平衡及氮平衡的影响因素
3.7 蛋白质的需要量的测定
3.7.1 要因加算法的基本原理
3.7.2 氮平衡方法
3.7.3 氨基酸及其模式与需要量
3.8 膳食蛋白质质量的衡量
3.8.1 蛋白质的消化率
3.8.2 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3.8.3 蛋白质的净利用率
3.8.4 蛋白质的功效比值
3.8.5 氮平衡指数
3.8.6 氨基酸记分
3.8.7 蛋白质消化率校正记分法
3.9 膳食蛋白质的来源
3.10 蛋白质推荐摄入量
4 碳水化合物(糖类)
5 脂类
6 脂溶性维生素
7 水溶性维生素
8 水与电解质
9 钙与磷
10 钠、钾、镁
11 微量元素
12 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
13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4 母乳喂养和婴幼儿营养
15 孕妇、乳母营养
16 老年人营养
17 我国常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