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作者:(战国)荀况 著,王学典 编译
出版: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4
页数:351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506442763
ISBN-10:7506442760
去豆瓣看看 第一篇 劝学
吕蒙读书
戏言夺命
第二篇 修身
颜真卿直面生死
鲁仲连功成身退
第三篇 不苟
辕固生刺猪
杨朱论名声
第四篇 荣辱
项羽勇冠三军
胯下之辱
第五篇 非相
宋元王得神龟
西门豹治邺
第六篇 非十二子
墨子说楚王
子夏子张
第七篇 仲尼
齐恒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
忠臣不和
第八篇 儒效
周公
望碑堕泪
第九篇 王制
拓跋嗣以民为贵
齐王使使者见赵威后
第十篇 王霸
张仪计骗楚王
成汤仁德
第十一篇 君道
晋文公以德治国
京房论奸
第十二篇 臣道
晏婴
苏武牧羊
第十三篇 致士
信陵君养士
毛遂自荐
第十四篇 议兵
背水之战
孙武
第十五篇 正论
鼓盆而歌
子产治国
第十六篇 礼论
庄严的朝仪
第十七篇 乐论
晋平公听琴
季札观乐
第十八篇 解蔽
申生自杀
介子推
第十九篇 正名
封侯风波
田横自杀
第二十篇 赋
司马相如
贾谊
第二十一篇 宥坐
子路
第二十二篇 哀公
孔子
颜回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荀子》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反映了苟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荀子》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篇,包括劝学、天论、解蔽、非相、王制和议兵篇等,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给予了更为精确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苟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