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
作者:王怀民 著
出版: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7.3
丛书:金博士书丛
页数:189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500597391
ISBN-10:7500597398 去豆瓣看看 
00暂无人评价...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研究了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等问题,并结合中国开展加工装配活动的实践进行了经验分析。
      在加工贸易的基础方面,阐述了影响跨国公司“制造或购买”决策、外部采购区位选择以及加工装配环节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结构都对跨国公司“制造和购买”决策有重要影响。在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各方占据该环节的重要前提;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法治环境和产业密集程度以及出口加工区制度和税收优惠制度等因素,也对加工装配活动有着重大影响。加工贸易参与各方占据相应生产环节的前提是其在该环节拥有的比较优势。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将加工贸易模式分为分工模式和生产控制模式。在分工模式方面,将加工贸易分为直接加工贸易和间接加工贸易。在直接加工贸易中,双方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在间接加工贸易中,中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质量分级中介理论阐述了在差异化商品和不对称信息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中,中间人在提供信息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香港在加工贸易中中间人地位的因素,指出了沿海地区加工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以及在中国大陆建立贸易中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生产控制模式方面,分析了完全合约下的独占假说和不完全合约下的分治假说。通过进一步引入合约的不完全程度、谈判权力以及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分析了影响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通过对Feenstra、Hanson的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建立起了产业特征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理论联系,并将各因素与生产控制模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还通过对中国大陆进行的经验分析,检验了生产控制模式选择理论假说。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分析了中国大陆加工出口主体逐渐分化的问题,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解释了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加工出口主体分化及外资企业获取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兴起,因为城市工与农民工在就业和工资制定两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制度性差异,同时农民工是一个缺乏谈判能力并且很少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其保留价值很低;再加上城市工工资并非是效率工资,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有更大的依赖性。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工资效率悖论和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等因素导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加工装配活动中比较优势出现了根本差异。《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还认为,中国大陆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推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支持了上述的理论推断。
      《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的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在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中获得了较多的贸易利益,为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工贸易增值率稳步提高,加工贸易顺差成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最主要来源,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经验分析还表明,通过在加工贸易领域引进FDI,中国获得了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加工装配活动中的外方、香港中间人都获取了相应的贸易利益。因此可以说,在中国大陆开展的加工贸易活动实现了双赢或多赢。
      在充分肯定中国大陆获得了巨大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和深化加工装配活动的政策建议。《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认为,中国大陆应全方位地参与加工贸易分工,出口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更多更好的加工贸易环节并进入跨国公司零部件的采购名单,继续维持与加工装配活动及加工产业FDI有关的优惠政策,采取措施建立中国大陆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或贸易中心,提高国内采购的比率,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加工企业拓展自己的海外销售网络,逐步实现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变。同时,继续开展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活动;要改善中国大陆的法治环境和签约环境,加强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防范加工装配活动中的利润转移问题;鼓励劳动力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为逐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为中国大陆在加工贸易中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创造条件;鼓励在沿海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措施弥补中西部地区因区位、运输成本、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劣势,创造一个有利于加工产业向中丁转移的政策环境。
比价列表
 商家评价 (12)折扣价格

12
当当缺货N个月
14天前更新
暂无中图缺货N个月
561天前更新
暂无京东缺货N个月
5天前更新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