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

目录前言上篇第一章 农业区域发展学概述 3一、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基本概念 3(一) 区域与区位 3(二) 农业与农业区域 4二、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内容 6(一) 研究对象 6(二) 重点领域 6三、农业区域发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7(一) 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7(二) 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关系 8(三) 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8(四) 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8四、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9(一) 国外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9(二) 国内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 16五、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展望 18(一) 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发展机遇 18(二) 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热点 19参考文献 20第二章 农业区域分工理论 21一、分工及其作用 21二、分工内生演进机制 22(一) 分工发展过程 22(二) 分工与交易成本 22(三) 分工与社会组织试验 23三、区域分工理论 23(一) 区域分工的概念 23(二) 传统区域分工理论 24(三) 现代区域分工理论 25四、农业区域分工演化规律 25(一) 农业区域分工机制 25(二) 农业区域分工深化的资源保障 28五、农业区域分工水平的测度方法 28(一) 区域分工指数 28(二) 区域结构相似系数 29六、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 29(一) 粮食安全 29(二) 完善的市场体系 30(三) 改善交易效率 30(四) 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 31(五) 延伸农业产业链 31参考文献 31第三章 农业区域演变理论 32一、农业区域的类型与等级 32(一) 农业区域的类型 32(二) 农业区域的等级 33二、农业区域的形成要素论 33(一) 资源因素 34(二) 市场因素 34(三) 区位因素 34(四) 技术因素 35(五) 环境因素 35(六) 政策因素 36三、农业区域的发展阶段论 36(一) 形成期:资源驱动 36(二) 扩张期:规模驱动 37(三) 整合期:产业链驱动 37(四) 提升期:技术创新驱动 38(五) 稳定期:多功能统筹驱动 38四、农业区域的持续发展论 38(一) 在效率维上的竞争性 39(二) 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 39(三) 在空间维上的公平性 39五、农业区域的城乡互动论 39(一) 城乡居民的需求互补性 40(二) 城市田园化 40(三) 农村城市化 41参考文献 41第四章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42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理论 42(一) 绝对优势理论 42(二) 相对优势理论 43(三) 要素禀赋理论 43(四) 竞争优势理论 45(五)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价值 46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47(一)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内涵 47(二)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 47三、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 51(一)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 51(二)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 52参考文献 57第五章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58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 58(一) 区域产业结构 58(二)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 59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 60(一)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60(二)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65三、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73(一) 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73(二) 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 75四、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77(一)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准则 77(二)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79参考文献 80第六章 农业区域增长理论 81一、农业区域增长的影响因素 81(一) 自然条件 81(二) 劳动力 82(三) 资本投入 82(四) 技术进步 83(五) 制度因素 83(六) 与其他区域的关系 83二、农业区域增长的基础理论 84(一)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84(二)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87(三)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90三、农产品产业带理论 91(一) 农产品产业带的概念与功能 91(二) 农产品产业带的专业化生产 92(三) 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2四、农村工业化理论 94(一) 农村工业化的概念与内涵 94(二) 农村工业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95(三) 农村工业化的驱动力 96五、城乡统筹理论 98(一) 城乡关系基础理论 98(二) 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 100(三) 城乡关系失衡的成因与代价 102(四) 城乡统筹的国际经验 105六、区域农业科技引领理论 106参考文献 107第七章 农业区域调控理论 108一、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08(一) 中央政府的作用 108(二) 地方政府的作用 109二、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110(一) 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 110(二) 区域调控模式 112三、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内容与主体 114(一) 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 114(二) 农业区域调控的内容 114(三) 农业区域调控的主体 115四、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与途径 117(一) 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 117(二) 农业区域调控的途径 118五、农业区域调控的评价 119(一)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119(二)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指标 120(三) 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模型 123参考文献 124中篇第八章 农业区域资源评价方法 127一、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127(一) 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 127(二) 农业区域资源的特征 129(三) 农业资源的分类 132二、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作用与准则 135(一) 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135(二) 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136三、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 138(一) 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138(二) 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内容 140四、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 153(一) 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方法 154(二) 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内容 155参考文献 157第九章 农业区域市场分析方法 158一、农业区域市场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158(一) 市场需求与市场容量 158(二) 区域市场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59二、农业区域市场容量预测方法 162(一) 累加法 162(二) 购买力指数预测法 164(三) 类推法 165(四) 德尔斐(Delphi) 法 165三、农业区域市场封锁问题分析 167(一) 地区市场封锁的定义、表现及其影响效应 167(二) 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分析 170(三) 我国反地方封锁的实践 171(四) 破解地方封锁的对策 172参考文献 173第十章 农业区域划分方法 174一、农业区划的概念与体系 174(一) 农业区划的概念与基础 174(二) 农业区划的体系 175二、农业区划的一般方法 176(一) 农业区划的一般工作方法 176(二) 农业区划的指标设置方法 181(三)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182三、中国农业区划的发展历程 183(一) 古代农业区划 183(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区划 184(三) 近期的农业区划 185四、中国农业区域划分案例 187(一) 农业自然区划 187(二) 农业部门区划 189(三) 农业技术措施区划 192(四) 综合农业区划 196参考文献 197第十一章 农业区域布局方法 199一、农业布局的内涵 199(一) 农业布局的概念 199(二) 农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199二、农业布局条件分析 200(一) 自然条件分析 200(二)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01(三) 技术条件分析 203(四) 区域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203三、农业布局合理性分析 204(一) 合理农业布局的基本特征 204(二) 农业布局合理性衡量指标 206四、农业产业布局分析 206(一) 种植业布局 206(二) 林业布局 208(三) 畜牧业布局 210(四) 水产业布局 211(五) 城郊农业布局 211五、农业布局调整方法 212(一) 农业地理调查法 212(二) 分析研究法 212(三) 定点试验新方案 213六、农业企业布局分析 213(一) 企业布局因素分析 213(二) 农业企业布局的指向 214(三) 农业企业共生 215参考文献 215第十二章 农业区域规划方法 216一、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与作用 216(一) 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 216(二) 农业区域规划的性质 217(三) 农业区域规划的作用 218二、农业区域规划的原则、程序与方法 219(一) 农业区域规划的依据与原则 219(二) 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 222(三) 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223(四) 农业区域规划成果的编制形式 227三、农业区域产业规划 228(一) 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228(二) 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类型 229(三) 农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内容 231四、农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232(一) 农业区域土地的概念 232(二) 农用地条件分析与土地适宜性评价 233(三) 各业用地的确定 234(四) 农业用地的布局要求 235五、农业区域村镇规划 236(一) 村镇规划的内涵 236(二) 村镇规划编制的原则 237(三) 村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 237(四) 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 239参考文献 240下篇第十三章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划 243一、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概况 243(一) 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概况 243(二) 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50
唐华俊,男,1960年10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1987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于比利时根特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期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区划所所长,研究员,博导。1997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特。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二项(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学术著作9部。
罗其友,男,1964年生,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域发展岗位杰出人才,资源区划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农业区划、区域布局、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等农业发展区域问题研究。兼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农业区域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委,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专家组成员,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罗其友,男,1964年生,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域发展岗位杰出人才,资源区划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农业区划、区域布局、区域发展和区域政策等农业发展区域问题研究。兼中国农业资源区划学会农业区域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委,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专家组成员,中国绿色食品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初步构建了农业区域发展学的框架体系,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及农业区域形成与发展、区域分工与区域协调的相关基础理论;中篇探讨了农业区域划分与区域布局、区域资源评价与区域市场分析、区域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相关研究方法;基于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的交叉学科性质,下篇着重阐述了中国区域农业的功能及其资源、环境基础和区域调控问题。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