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 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开始重视了解中国的阶段(也可称为“传教士的业余活动阶段”)
二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中国学”初步建立的阶段(也称为“科学职业化阶段”)
三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由中国学逐步进入中国史研究(主要是以近代史为重点)的阶段(其队伍由传教士、新闻工作者向专业人才过渡)
四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转向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是“历史学和中国学平行发展、自觉成熟与合并的阶段”,也是“历史知识信念的复兴”和“富有生气的”阶段)
五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进入了深入了解“敌情”,以便制定战略与策略的阶段
六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重视研究当代中国的跃进阶段
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呈现研究当代中国的阶段
八 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
逐步形成多角度多视野研究当代中国的阶段
第二章 研究的资金与机构
一 提供资助的基金会与财团
二 奖金与研究金
三 设在各大学内的研究机构
四 主要研究机构
五 设在美国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机构
第三章 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与发展趋势
一 费正清
二 芮玛丽、许华茨、鲍大可、费维恺、施坚雅、珀金斯等
第四章 研究的理论与模式
一 “挑战与应战”(Challenge and Response),即“传统与近代化”(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模式
二 帝国主义模式和“依附论”(Imperialism Model and Appendags)
三 历史遗产论(Historical Tradition),也称“中国中心观”(China Center)
四 交互作用观(Response Each Other)
五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心观在美国兴起
六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第五章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略评
第六章 美国中国学(重点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及部分论著列述(1784-2002年)
附录
一 收藏中文资料的主要单位
二 供查阅的论著目录
三 主要征引书目与资料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