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美创造的过程描述
作者:赵心宪 著
出版:巴蜀书社 2009.7
页数:322
定价:24.00 元
ISBN-13:9787807524175
ISBN-10:7807524170
去豆瓣看看 诗人梁上泉论(代序)
第一章 童年经验的文化选择
一、北山乡村文化:苏区红色文化的影响与转型意义
二、达县城市文化:“国统区”革命文化的精英文化形态
三、“平民化诗人”李冰如的影响与“文化极化”类型
第二章 早年诗词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
一、山水审美:传统艺术文化精神的感悟
二、社会意识表现:传统诗歌现实主义文化精神的继承
三、短小抒情诗:传统诗歌文化艺术形式的实践
第三章 俗化雅化,雅化俗化——与民间文艺关系初探
一、早年与民间文艺的关系
二、军旅七年前期曲艺创作及其影响
三、民歌的学习收集与新诗形式的运用
第四章 成名期新诗的民俗积累
一、成名作《阿妈的吻》与民俗
二、诗集《喧腾的高原》与民俗积累
三、诗集《云南的云》等作品的民俗积累
第五章 叙事诗艺术结构形式的嬗变
一、早期:古典叙事诗的模仿与民间叙事诗的学习
二、成名期:现代叙事诗作品几种基本类型的出现
三、成熟期:情节型现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作
第六章 《红云崖》文类规范走向清醒的构型过程——长篇叙事诗《红云崖》手稿比较
一、从叙事诗(一稿)到叙事长诗(二稿):创作冲动的引起与构型意图单一的创作目的
二、从叙事长诗(二稿)到情节型长篇叙事诗雏型(三稿):构型通俗化的语言策略与叙事情节连贯性的努力
三、从情节型长篇叙事诗雏型(三稿)到情节型长篇叙事诗文类规范清醒意识(四稿)的出现:构型雅俗共赏的语言策略与艺术个性
第七章 散文诗实践的文体意识
一、《泡桐树三章》与散文诗文体意识的觉醒
二、散文诗集《献给母亲的石竹花》及其手稿的比较研究:“突破诗的约束”内含的文体意识
三、考察梁上泉散文诗文体意识的意义
第八章 剧诗·剧诗的现代型与传统型
一、剧诗:本质内涵的两种理解
二、“借剧情来增加诗味”:现代型剧诗的文类经验
三、作为音乐文学的剧中的歌诗:传统型剧诗的音乐性及类型
第九章 儿童诗:浅语的艺术
一、抒情短诗:抒儿童之情两种表述口吻的选择
二、小叙事诗:渗进游戏精神的审美趣味
三、故事诗:民间故事的题材选择与说唱艺术形式营养的吸取
第十章 现代格律诗实验
一、现代格律诗文体意识非自觉阶段的若干实验
二、六行独节体式作为现代格律诗自觉实验形式的认定
三、《六弦琴》:六行独节体现代格律诗格律结构的实验
第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旧体诗词创作片谈
一、心路历程的诗化记录
二、与新诗创作同步的诗美创造
三、诗书合一的艺术追求
第十二章 音乐文学创作的民间影响
一、曲艺创作与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
二、歌词创作体现的民间音乐影响
三、歌剧创作及其观念的民间音乐选择
附录:
附录一:《梁上泉旧体诗词手书选》序
附录二:梁上泉诗集《不老草》序
附录三:能歌的诗——梁上泉歌词印象
后记
新版后记
赵心宪,男,汉族,1948年12月生,重庆市綦江人。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基金奖励获得者。获省部级奖项著作主要有:专著《沙鸥的诗论与创作研究》(获第三届重庆市文学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专著(合作)《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重庆出版社2000年出版)、编著《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获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文学启蒙教育论稿》(获重庆市高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中一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专著《诗美创造的过程描述》获中国作家2009创作年会一等奖。
中国新诗的历史真实做一些清洗油污的工作。但我既有的努力,大多数限在所谓的“现代诗歌历史”范围之内。这篇《诗人梁上泉论》,将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诗史。毫无疑问,我们这一代人应当是中国新诗的这段历史的见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