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坚守文化使命 推动文艺创新/张江
序二 大众传媒有份文化责任/孙刚
为什么真正的批评总难出现(2011年1月10日~3月11日)
重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什么总难出现
当下的文学批评并非真正的多元化
中国批评家为什么不敢大声说“不”
闭上眼睛或泯灭良心说话这样的批评家越来越多
必须建构第三种批评模式
今天的批评缺乏生命的体温
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时机到了
“裁判员也应该下场摸摸球”
批评家不应该为了名利而争吵
一些人只把批评当成建构文坛地位的手段
胡乱吹捧最终伤害的是文学本身
调查与反馈(一)(2011年3月14日~3月28日)
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
本报“重估批评”系列文章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批评对创作启示不大更谈不上什么引领
当下没有真正意义的职业批评家
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中国人都应该珍视批评
批评正在给文学帮倒忙(2011年4月1日~4月25日)
过度学术化的批评本质上是放弃文学
很多批评不是为学术只是想投机
批评正在给文学帮倒忙给商业帮大忙
今天的批评界欲望太多思想太少
学习西方文论并非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理论必须批评化批评应该理论化
小结(2011年5月9日)
文学批评:建构理论更要高扬理想
本报“重估”重要观点回顾
调查与反馈(二)(2011年5月10日~5月23日)
近八成人认为当下批评没有呈现价值标准
74%受访者认为批评家进高校是好事儿
八成受访对象直言批评家的理论准备不充分
73%的受访者认为文学评奖做不到基本共识
批评的重建(2011年6月20日~7月8日)
不坚持标准会导致文化堕落
杂志如何成为真正的批评平台
批评的重建应当从回归作品入手
没有理论勇气一切都免谈
文学批评环境问题是首要的
中国一定要有新的文学
总结(2011年7月22日)
重估文学批评更要审视环境
附录
日本《火锅子》杂志推介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大型系列策划
日本《火锅子》杂志再次推介本报“重估文学批评”策划
从“人文精神讨论”到“文学批评重估”--何唤起文学的尊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