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测
§2-1 国家高程控制网布测的基本原则
§2-2 国家水准网路线的设计
§2-3 水准测量标石类型与选埋
§2-4 国家第一期(1951-1969年)一、二等水准网布测
§2-5 国家第二期(1976-1990年)一、二等水准网布测
§2-6 国家第二期(1991-1997年)一等水准网复测
第三章 水准测量的仪器、观测方法和外业成果的整理
§3-1 水准测量的仪器
§3-2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可能产生的误差
§3-3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的室内检定方法
§3-4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在使用过程中的检核
§3-5 精密水准测量的实施
§3-6 观测组各岗位的职责和相互配合
§3-7 野外操作方法
§3-8 选择适宜的观测条件
§3-9 水准测量的记录、计算和成果的整理
第四章 高程基准和高程系统
§4-1 高程基准和高程系统
§4-2 由不同高程基准推算的高程系统
§4-3 对水准测量数据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产生的高程表示法
第五章 尺桩、尺台和脚架的垂直位移及其对精密水准测量成果的影响
§5-1 尺桩、尺台和脚架的垂直位移对精密水准测量成果的影响
§5-2 恩津关于尺桩、尺台垂直位移的研究和主要结论
§5-3 恩津关于脚架垂直位移的研究和主要结论
§5-4 我国进行的尺桩、尺台和脚架垂直位移的试验研究
§5-5 我国关于尺桩、尺台和脚架垂直位移试验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六章 应用因瓦水准标尺带来的误差
§6-1 因瓦水准标尺的结构和误差分类
§6-2 标尺自身的误差
§6-3 尺长测定误差
§6-4 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两种状态下的标尺长度差
§6-5 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误差
§6-6 水准标尺双频激光干涉检定系统
§6-7 水准标尺光电自动瞄准检测装置
§6-8 双频激光干涉水准标尺检测系统的综合精度
§6-9 水准标尺因瓦带分划线质量的评定
§6-10 关于因瓦水准标尺的温度改正
§6-11 因瓦水准标尺膨胀系数的测定
§6-12 尺长和温度系数测定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6-13 尺长和温度系数测定的可靠性检验
第七章 关于水准折光
§7-1 水准折光的一般理论
§7-2 几种折光改正公式
§7-3 前苏联中央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
§7-4 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结果
§7-5 我国对水准折光问题的研究
§7-6 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的试验研究结论
§7-7 我国精密水准测量中为克服折光差所采取的措施和收益
第八章 磁致误差、热力作用和潮汐影响
§8-1 磁致误差
§8-2 热力作用
§8-3 潮汐影响
第九章 我国水准标石稳定性研究
§9-1 重要意义
§9-2 对水准标石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9-3 复测水准在地面沉降和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上的应用
§9-4 地面升降和地壳垂直运动的分离
§9-5 我国复测水准网水准标石不稳定性分析
第十章 跨越障碍物的精密水准测量
§10-1 跨越方法的选择
§10-2 跨越障碍物测量的场地选择与测前准备
§10-3 跨河水准观测和记录
§10-4 跨 河水准测量的高差计算和检验
第十一章 特高精度的水准测量方法
§11-1 特高精度的几何水准测量方法
§11-2 流体静力水准测量
§11-3 测微水准
第十二章 现代空间技术下的精密水准测量
§12-1 概论
§12-2 GPS/水准
§12-3 GPS技术用于精密沉降监测和高程传递
第十三章 精密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
§13-1 精密水准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其对水准测量成果的影响
§13-2 精密水准测量的精度评定公式
§13-3 关于拉列曼公式的讨论和新的精度评定方法
§13-4 关于精密水准测量的误差传播、精度估计和质量控制
第十四章 水准网的静态平差与动态平差
§14-1 数据的整理与归算
§14-2 水准网静态平差的一般方法
§14-3 水准路线权的确定
§14-4 水准网动态平差的基本概念
§14-5 K准网动态平差的数学模型
第十五章 精密水准测量在我国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15-1 概述
§15-2 见测数据的净化及其使用
§15-3 数据处理方法
§15-4 单点动态垂直基准
§15-5 速率面拟合方法
§15-6 我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运动趋势
第十六章 全球统一高程基准的建立和全球陆海统一高程/深度基准的构思模式
§16-1 概述
§16-2 高程基准面和深度基准面
§16-3 海面地形和海面动力地形
§16-4 大地水准面
§16-5 高程基准面、深度基准面和其他几种海上参考面之间的关系
§16-6 全球统一高程基准的建立
§16-7 陆海统一高程/深度基准的构思模式
§16-8 深度基准的转换关系
附录 有关水准仪和水准测量的术语释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