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社会形成
作者:殷登祥,(英)R·威廉姆斯 等主编
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9
页数:525
定价:32.00 元
ISBN-10:7810647199
ISBN-13:9787810647199
去豆瓣看看 前言
第一部分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
STS的起源、争论和趋势
STS研究的现代思维方式——系统思维
希望和风险的社会
从STS视角看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点
技术预见: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新方式
解读世纪诺贝尔奖——人STS的观点看
第二部分 爱丁堡学派:技术的社会形成(STS)理论
技术研究与技术的社会形成观导论
知识社会学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研究功利主义观批判
语境中的技术创新
社会形成研究与技术政策:近期的主题和洞见
技术政策的新构建
通过社会网络的技术形成——创新、可持续性和风险
数字与社会:主流化与边缘化——从信息通讯技术的社会形成看其社会意义
斯堪的纳维亚背景中信息技术与工作的社会形成
技术的社会形成(STS):国家与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功能
第三部分 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
正确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世纪科技对社会影响的新特点
智能技术创造未来社会
工业化、信息化、新产业文明——技术进步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回顾与展望
技术科学的发展与其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自然价值观念的历史发展
现代科技发展给人的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广义人工生命与社会发展
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
第四部分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第五部分 有德国特色的STS研究
殷登祥,男,1939年3月27日生于江苏省张家港,祖藉南通。1957年从江苏省立南通市第一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6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招收的自然辩证法专业四年制研究生,导师于光远、龚育之。1966年毕业后留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中心主任,中国STS研究会(筹)副主任,美国STS协会国际联系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莱布尼兹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天文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分支主编,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顾问,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曾任[美]《STS通报》国际编委,[美]匹兹堡大学、[日]东京大学和[德]柏林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兼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和天文学哲学两个编写组常务副主编。
《技术的社会形成》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共6篇论文,概述了STS的起源、内容、方法、争论和发展趋势,并对当代科技革命的本质和特点、风险和希望、科技预测、诺贝尔奖等进行了STS分析。第二部分“爱丁堡学派: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共10篇论文,概括介绍了该学派的理论、观点、方法和历史渊源,在技术政策和咨询方面的应用,以及在信息网络技术、城市交通技术等领域和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第三部分“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共9篇论文,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国”和“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两者之间内在的统一性;论述了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对经济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心理活动、生太环境等的深刻影响,展望了未来信息社会、智能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前景。第四部分“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共8篇论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理论、技术建构论的本质观,还应用技术的社会形成(SST)观,对鲍德里亚的媒体符号论、技术创新、技术管理、消费创新、经济民主、网络社群的自治伦理和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发展的时空特性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五部分“有德国特色的STS研究”,共两篇论文,论述了技术创新中持续和活力之间的张力,以及尤纳斯的高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观。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