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知识产权法

第一篇 知识产权法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
第三章 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一节 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
第二节 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损失赔偿额的计算
第四节 临时保护措施
第五节 诉讼时效和权利失效
第六节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第四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缘起和发展
第二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际保护和涉外保护
第二篇 著作权法
第五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著作权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著作权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第六章 著作权的对象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
第二节 作品的内部关系
第三节 作品的种类
第四节 不受法律保护的作品
第七章 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归属
第一节 著作权主体
第二节 著作权的归属
第八章 著作权的内容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第三节 权利的保护期限
第九章 邻接权
第一节 邻接权的概述
第二节 表演者权
第三节 录制者权
第四节 广播组织权
第五节 出版者权
第六节 邻接权的保护期限
第十章 著作权的限制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概述
第二节 合理使用
第三节 法定许可
第十一章 著作权的行使和集体管理
第一节 著作权的许可
第二节 著作权的转移
第三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十二章 著作权的侵权与救济
第一节 侵害著作权的行为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中的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第三篇 专利法
第十三章 专利制度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专利法的基本理论
第十四章 我国专利立法及修改
第一节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 《专利法》的修改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实质性条件
第三节 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
第四节 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
第五节 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保护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专利权归属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七章 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第一节 专利申请原则
第二节 专利申请前的论证
第三节 申请文件的种类及要求
第四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第五节 专利申请的审批
第十八章 专利的复审与无效
第一节 专利申请的复审
第二节 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十九章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第一节 专利权的内容
第二节 专利权的限制
第二十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专利权的期限
第二节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三节 专利侵权及其认定
第四节 不视为专利侵权的情况
第五节 专利的行政执法
第六节 其他专利纠纷的处理
第二十一章 专利战略应用例证——一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战略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的结合
第二节 法定标准的专利政策基础
第三节 专利池
第四节 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限制
第四篇 商标权
第二十二章 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第一节 商标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商标与其他商业标志
第三节 商标的种类
第四节 商标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十三章 商标的构成
第一节 可视性
第二节 显著性
第三节 不带欺骗性和不违反公共秩序
第二十四章 商标权的取得
第一节 商标权取得的方式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原则
第三节 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四节 注册申请的审查和核准
第二十五章 商标权的内容和限制
第一节 商标权的概念
第二节 注册商标专用权
第三节 未注册商标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注册商标的续展和终止
第五节 商标权的限制
第二十六章 商标权的无效与撤销
第一节 商标权无效和撤销的概念
第二节 商标权的无效
第三节 注册商标的撤销
第四节 商标权无效和商标撤销的后果
第二十七章 商标权的利用
第一节 注册商标的使用
第二节 商标权的许可
第三节 商标权的转让和移转
第四节 商标权的质押
第二十八章 商标权的保护
第一节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侵害商标权的行为
第三节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第五篇 其他知识产权
第二十九章 商业秘密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概念
第二节 商业秘密保护立法
第三节 商业秘密的归属
第四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五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第三十章 植物新品种权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权概述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取得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及其保护
第三十一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一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概述
第二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三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取得和行使
第四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
第三十二章 中药品种的保护
第一节 中药品种保护的对象和条件
第二节 中药保护品种的申请和审批
第三节 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
第三章 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一节 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
第二节 侵害知识产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损失赔偿额的计算
第四节 临时保护措施
第五节 诉讼时效和权利失效
第六节 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第四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缘起和发展
第二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际保护和涉外保护
第二篇 著作权法
第五章 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
第二节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我国著作权制度的确立
第四节 著作权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第六章 著作权的对象
第一节 作品的概念
第二节 作品的内部关系
第三节 作品的种类
第四节 不受法律保护的作品
第七章 著作权主体和著作权归属
第一节 著作权主体
第二节 著作权的归属
第八章 著作权的内容
第一节 著作人身权
第二节 著作财产权
第三节 权利的保护期限
第九章 邻接权
第一节 邻接权的概述
第二节 表演者权
第三节 录制者权
第四节 广播组织权
第五节 出版者权
第六节 邻接权的保护期限
第十章 著作权的限制
第一节 著作权限制概述
第二节 合理使用
第三节 法定许可
第十一章 著作权的行使和集体管理
第一节 著作权的许可
第二节 著作权的转移
第三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十二章 著作权的侵权与救济
第一节 侵害著作权的行为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中的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第三篇 专利法
第十三章 专利制度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专利法的基本理论
第十四章 我国专利立法及修改
第一节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 《专利法》的修改
第十五章 专利权的客体
第一节 专利的种类
第二节 授予专利的实质性条件
第三节 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
第四节 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
第五节 商业方法软件的专利保护
第十六章 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专利权归属
第二节 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七章 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第一节 专利申请原则
第二节 专利申请前的论证
第三节 申请文件的种类及要求
第四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第五节 专利申请的审批
第十八章 专利的复审与无效
第一节 专利申请的复审
第二节 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十九章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第一节 专利权的内容
第二节 专利权的限制
第二十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专利权的期限
第二节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三节 专利侵权及其认定
第四节 不视为专利侵权的情况
第五节 专利的行政执法
第六节 其他专利纠纷的处理
第二十一章 专利战略应用例证——一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战略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的结合
第二节 法定标准的专利政策基础
第三节 专利池
第四节 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权限制
第四篇 商标权
第二十二章 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第一节 商标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商标与其他商业标志
第三节 商标的种类
第四节 商标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十三章 商标的构成
第一节 可视性
第二节 显著性
第三节 不带欺骗性和不违反公共秩序
第二十四章 商标权的取得
第一节 商标权取得的方式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原则
第三节 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四节 注册申请的审查和核准
第二十五章 商标权的内容和限制
第一节 商标权的概念
第二节 注册商标专用权
第三节 未注册商标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注册商标的续展和终止
第五节 商标权的限制
第二十六章 商标权的无效与撤销
第一节 商标权无效和撤销的概念
第二节 商标权的无效
第三节 注册商标的撤销
第四节 商标权无效和商标撤销的后果
第二十七章 商标权的利用
第一节 注册商标的使用
第二节 商标权的许可
第三节 商标权的转让和移转
第四节 商标权的质押
第二十八章 商标权的保护
第一节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侵害商标权的行为
第三节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第五篇 其他知识产权
第二十九章 商业秘密
第一节 商业秘密的概念
第二节 商业秘密保护立法
第三节 商业秘密的归属
第四节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第五节 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第三十章 植物新品种权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权概述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取得
第三节 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及其保护
第三十一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一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概述
第二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三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取得和行使
第四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保护
第三十二章 中药品种的保护
第一节 中药品种保护的对象和条件
第二节 中药保护品种的申请和审批
第三节 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
参考文献
张玉敏,女,1946年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分配到贵州省纳雍县,先后在纳雍县公安局和法院工作,担任过公安局副局长、法院副院长。1983年2月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任教。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顾问。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民法》、《知识产权法》等教材10多部。主要代表作:《走过法律》、《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继承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张今,女,江西临川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起进人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00年起任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教授。2006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研究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华商标协会中企商标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在美国、比利时、德国进行过学术交流。自2000年以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知识产权》、《中国版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律适用》、《知识产权研究》、《私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加“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知识产权法》,2l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另合著有《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经济法通论》、《竞争法学》等。
张平,女,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重点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律问题。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专利制度的社会功能”、“数字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科技创新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等。曾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与国家立法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注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研究项目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和国家产业对策建议,得到立法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产业界的认可。
张今,女,江西临川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起进人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000年起任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教授。2006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研究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华商标协会中企商标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在美国、比利时、德国进行过学术交流。自2000年以来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知识产权》、《中国版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律适用》、《知识产权研究》、《私法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三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加“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知识产权法》,2l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另合著有《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经济法通论》、《竞争法学》等。
张平,女,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重点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互联网法律问题。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专利制度的社会功能”、“数字环境下的著作权问题研究”、“科技创新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等。曾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与国家立法和产业政策密切相关,注重知识产权法学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研究项目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和国家产业对策建议,得到立法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产业界的认可。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是一套基础性的以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法学本科教材,适用于广大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亦可适用于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自修者,该套教材有以下特色:
基础性。立足中国高校法学教育的现实需求,在内容编写上,注重阐释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简明扼要、中心突出、概念准确、条理清晰。
实用性。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侧重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内容和体例开拓创新,文内设计了形式新颖的各种栏目,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基础性。立足中国高校法学教育的现实需求,在内容编写上,注重阐释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简明扼要、中心突出、概念准确、条理清晰。
实用性。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侧重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内容和体例开拓创新,文内设计了形式新颖的各种栏目,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