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
作者:(法)克里斯特瓦 著,林晓 等译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12
丛书:当代思潮书系
页数:324
定价:32.00 元
ISBN-13:9787807621362
ISBN-10:7807621362 
去豆瓣看看    致谢
  第一章  何谓今日之反抗?
  反抗:运动
  反抗:时间和空间
  将个人标准化、堕落化的秩序
  文化反抗
  失去的地基
  弗洛伊德:反抗和牺牲
  为什么是阿拉贡、萨特、巴特?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害怕阿拉贡、萨特、巴特?
  第二章  神圣和反抗:几个逻辑
  肮脏
  对洁净的考古学探索
  教士和好动的男孩子
  违抗,回想,游戏
  神性的永恒和/或者语言的紧迫
  第三章  弗洛伊德之发现——“语言”的蜕变(弗洛伊德的语言模式)
  1  语言的中间地带:异质性的、无主体的系列一
  渐近线
  异质性
  中介
  2  语言的乐观模式证实了“自由联想”的正确性
  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
  是谁不知矛盾?
  纯粹数学模式和冲动
  3  象征契约和物种发育:从意义生成到人
  同化人化过程
  自恋,抑郁,死亡冲动
  语言,错误的源泉
  4  性欲和思想的并存
  “疲惫者”还是“青少年”
  移情作用
  升华作用
  物种发育还是存在?
  “自由联想”难道仅仅是一种语言?
  再谈升华:再次被赋予性特征
  自由联想的危险和益处
  第四章  再谈俄狄浦斯,或菲勒斯一元论
  意识/无意识与认识
  再谈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和弗洛伊德
  《俄狄浦斯王》
  阴茎至上
  菲勒斯一元论
  俄狄浦斯和失败
  两性的俄狄浦斯结构
  两个侧面
  早熟和双相
  性欲与思想的共存
  父亲的存在与死亡
  菲勒斯秘密祭礼
  第五章  关于菲勒斯陌生,或幻望与幻灭问的女性
  菲勒斯有利时机
  “无法忍受”和“秘密祭礼”
  欲望和意义
  女孩的双面俄狄浦斯
  感性与能指·菲勒斯陌生·幻望
  双一俄狄浦斯
  母性:完备与虚空
  超社会和易受伤的
  受两性畸形幻想之苦或是绕幻望而行?
  第六章  挑战与伪装:先驱者阿拉贡?
  1  三种不可能
  布勒东:反抗艺术
  女性与神奇
  2  为伊莱娜辩护
  “欺骗真实”
  从阿尼塞到南茜·居纳尔
  “写作是我思考的方式”
  快感可以表达一切
  3  斯大林主义与无限感性格格不入
  “我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结合”替换了“存在”
  无限感官或濒危的非思想
  反抗的不可能性
  (政治、媒体的)介入并不总是幌子?
  第七章  萨特,或者“人应该反抗”
  1  “我是自由的”
  诺贝尔奖事件
  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能理解我们困境和热情的人
  “我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我只得遵循自己的法律”——写于维希时期的《苍蝇》
  为反对恶的平庸化:执行自由
  作为表演的真实
  从作为传声筒的人物到哲学小说
  2  “小说一哲学”
  一个“忧郁的”哲学家揭示了恶心的临界状态
  拒绝作为“他者”和“过去”的存在
  存在和非存在的边界
  3  寻找一种可靠的行为
  存在一他者
  从胡塞尔到黑格尔或者从“认识”到“意识”
  不可达到的他者:多个意识的难题
  共在:萨特对海德格尔的阅读
  写作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吗?可能。但是
  “无论如何,社会秩序建立在一种欺骗之上”
  第八章  罗兰·巴特和揭示谎言的写作
  1  升华的理论
  《零度写作》
  在“理所当然”的意义下:意义的不可能或过剩
  巴黎为什么会出现“精致的危机”?
  武士
  否定性和自由:反对主观论
  既非风格又非语言
  形式的伦理学
  在布朗舒和萨特之间
  2  符号学和否定性
  多形态的写作:强制权
  如何写作法国大革命?
  小说:欣喜处决
  结实的“他”和粉碎的“他”:巴尔扎克或福楼拜
  对语言理想性“去物质化”
  作为否定性的语言:死亡和讽刺
  作为文本的愉悦的无神论
  书名及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术语中外文对照表
  朱丽娅·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原籍保加利亚的法国著名文本理论家、精神分析学家、女权主义者和小说家,也是继罗兰·巴特之后活跃于当今思想界的法国哲学家。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多所世界名校的名誉教授。克里斯特瓦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提出了“卑鄙”、“过程中的主体”等概念。她在符号学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将精神分析学带入符号学的研究,极具建设性地探讨了语言与身体的关系。因为将小说和广义上的艺术创作看作当代反抗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克里斯特瓦亦涉足小说创作,进一步展现了她广阔的视角和多方面的才华。 
      克里斯特瓦和罗兰·巴特同为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创立者,主要学术著作有:《符号学:符义分析研究》(1969)、《恐怖的权力,论卑鄙》(1980)、《面对自我的陌生》(1988)、《心灵的新疾患》(1993)、《敏感时代》(1999)、《梅勒妮·克莱因》(2000)。小说作品有《武士》(1990)、《老人与狼》(1991)、《特瑞斯我的爱》(2008)等。
  作为我们独立性和创造力的保证的反抗依然可能吗?谁还能反抗?应反抗什么?采用何种新方式?针对“娱乐”文化,是否可以建立并热爱一种反抗文化?朱丽娅?克里斯特瓦构想的反抗不再是一种社会介入方式或乌托邦幻想。从词源学和普鲁斯特的意义上讲,反抗是对过去、回忆和意义的揭示、颠覆、移动和重建的过程。《反抗的意义和非意义》汇集了克里斯特瓦于1994到1995年在巴黎第七大学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课程讲义,作者在其中剖析了精神分析学的作用和局限,并通过20世纪三个作家的经历来反抗文化的进展和死路:阿拉贡,文字魔法师和政治骗子;不屈的萨特,“人应该反抗”的提倡者;最后还有巴特,用写作未揭穿谎言的雅士。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