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民法(第2版)
作者:杨立新 著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0
丛书:21世纪高等继续教育精品教材
页数:391
版本:2
定价:39.00 元
ISBN-13:9787300121864
ISBN-10:7300121861
去豆瓣看看 第一编 民法总则
第一章 民法及其基本原则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适用
第二节 民法基本原则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
第三章 民事主体
第一节 民事主体概述
第二节 自然人
第三节 法人
第四章 物
第一节 物概述
第二节 物的物格
第三节 货币和有价证券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第四节 民事行为的效力状态
第五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节 代理
第六章 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第一节 民事权利
第二节 民事责任
第七章 时效和期限
第一节 诉讼时效
第二节 取得时效
第三节 期限
第二编 特权法
第八章 物权与物权法
第一节 物权法及其基本原则
第二节 物权概述
第三节 物权的分类和效力
第四节 物权变动
第五节 物权的保护
第六节 占有
第九章 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所有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
第三节 所有权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共有
第五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六节 相邻关系
第十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第五节 地役权
第六节 特许物权
第七节 典权和居住权
第十一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第二节 抵押权
第三节 质权
第四节 留置权
第五节 优先权
第六节 让与担保
第三编 债权法
第十二章 债法和债权
第一节 债法
第二节 债权
第三节 债的发生根据
第四节 债的分类
第十三章 债的履行
第一节 债的履行概述
第二节 债的履行分类
第三节 双务合同债的履行抗辩权
第十四章 债的保全和担保
第一节 债权保全
第二节 债权担保
第十五章 债的转移和消灭
第一节 债的转移
第二节 债的消灭
第十六章 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
第一节 无因管理
第二节 不当得利
第四编 人格权法
第十七章 人格权概述
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权
第二节 人格权的种类
第二三节人格权与其他民事权利
第十八章 一般人格权
第一节 一般人格权概述
第二节 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和功能
第十九章 具体人格权
第一节 生命权、健康权和身体权
第二节 姓名权、名称权和肖像权
第三节 名誉权、信用权和荣誉权
第四节 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和性自主权
第五编 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章 侵权行为和侵权归责原则
第一节 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法
第二节 侵权民事责任
第三节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二十一章 侵权责任构成和免责事由
第一节 侵权民事责任构成
第二节 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第二十二章 侵权行为与责任形态
第一节 一般侵权行为及其责任形态
第二节 特殊侵权行为及其责任形态
第三节 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形态
第四节 与有过失与过失相抵
第二十三章 特殊侵权责任
第一节 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
……
第二十四章
杨立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五五”普法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通化师范学院、吉首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在侵权行为法、人格权法、债法、物权法和亲属法领域有深入研究,著有《杨立新民法讲义》(七卷本)。《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18集),《共有权理论与适用》、《民事裁判方法》等专著60余部,主编《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原理与案例教程》、《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等著作、教材7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报刊发表法学论文500余篇
《民法(第2版)》紧密结合我国民法的立法和司法实际,从高等继续教育的具体需要出发,总结民法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借鉴各类民法教材编写经验,全面吸收国内外民法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合作者切身的法学研究、司法实践和自学法学的体会,突出服务于继续教育改革的宗旨,重新设计民法学教材的体例、体系和知识点。内容阐述详略适当,使民法学的结构完整、逻辑关系清晰、阐释层次分明、语言言简义明,知识点阐释充分,重点问题说明详尽。特别是对民法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本教材突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适合作为高等继续教育的教材,也适合司法机关及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以及法律工作者等人员作为办案的参考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