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主体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概念研究
作者:孙乃龙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
页数:268
定价:29.00 元
ISBN-13:9787516105559
ISBN-10:7516105554
去豆瓣看看 导论
第一章 古代世界主体概念的意蕴与嬗变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主体概念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主体概念
第二章 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诞生及困境
第一节 笛卡儿的“我思主体”
第二节 康德的先验主体与经验主体
第三节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
第四节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第五节 费尔巴哈的“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一般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形态发展
第二节 主体的类本质规定
第三节 利己主义的人作为主体
第四节 现实的个人作为主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具体形态
第一节 主体概念具体形态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主体的状况
第三节 克服物支配主体的现实条件
第四节 未来社会的主体状况
第五节 理想主体的阶段性实现
第五章 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劳动锻造主体
第二节 交换实现主体--现实主体的阶段性实现
第六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下的主体存在
第一节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分野下的主体
第二节 实践:主体的分裂与统
第三节 理想主体与现实主体的统一何以可能
结语实践与主体的同构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孙乃龙,男,生于1982年,山东东平人。2004年获兰州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州学院社科部讲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山东省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几篇,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
《现实的主体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概念研究》以主体的普遍性与个体性关系的变化发展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完善为中心线索,对主体概念作了系统的考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概念变革的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