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3版)
作者:茅于轼 著
出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11
页数:357
定价:39.80 元
ISBN-13:9787811350913
ISBN-10:7811350912 
去豆瓣看看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道德的悖论
  1.君子国里的利益冲突
  2.建立在互相服务基础上的社会是否可行
  3.私心的均衡
  4.何以私心需要克制
  第二章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1.善是什么
  2.性善与性恶之争
  3.“善行”与“德行”的区别
  4.法律的道德基础
  5.道德有没有经济价值
  6.损人不利己
  7.什么样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8.对公平的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道德是自发和演化形成的
  1.合作比不合作好:道德观的萌芽
  2.生存的艺术:自然经济下道德观的发展
  3.家庭:道德的起源
  4.儒教道德之缺陷
  5.“为体”、“为用”之争
  6.公德和私德
  第四章 金钱、权力——商品经济中的两大支配力量
  1.交换,它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2.义利之争
  3.商业的道德观
  4.析“金钱万能”
  5.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6.既要平等,又要公平
  7.社会地位对道德实践的影响
  第五章 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职业道德
  2.商业道德
  3.劳动作为商品的道德意义
  4.商品经济下的非交换关系
  5.商品经济下的理想的道德
  6.从通货膨胀到社会贴现率
  7.市场经济下的非自利因素:责任感
  第六章 再造中国人
  1.从对策论到囚徒困境
  2.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
  3.道德是社会的共识
  4.道德可以强国,亦可毁国
  5.让世界充满爱
  第七章 道德与快乐
  1.快乐的帕累托改进
  2.自己快乐,给人快乐:人生最重要的学问
  3.不让全社会的痛苦有所增加: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4.博爱: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
  附录一 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
  1.伦理观的演进与经济发展
  2.市场经济随时存在着向混乱无序社会倒退的倾向
  3.启动人们心中的道德资源
  4.市场需要道德支持
  5.从交通堵塞看道德的发生和巩固
  6.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
  7.钱!可用损害良心的办法赚钱,损害健康的方法花钱吗
  8.做好事不留名
  9.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弄钱
  10.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11.道德建设中言教不如身教
  12.对出租车司机说一声“谢谢”
  13.以直报怨
  14.为什么要讲宽容
  15.经济学中人与人的关系
  16.金钱如何毁人,又如何造福于人
  17.道德与法治
  附录二 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
  1.经济学家:智慧与责任
  2.经济学家的道德眼光
  3.道德:经济抑或不经济
  4.茅于轼在北京大学提出道德新概念
  5.也谈中国道德的重建
  6.现实关怀、道德忧患与民族复兴——茅于轼学术思想初评
  7.中央电视台《商务书廊》栏目主持人杨平与经济学
  家茅于轼对话录
  8.平实以致远——记茅于轼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9.为什么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同时又是一个高尚的人——记茅于轼教授
  10.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跋:一位学者的深沉忧思
  再版后记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1929年出生于南京,抗战时辗转于大后方,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以后20余年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运输经济、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院校教授经济学,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先后担任亚洲开发银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现任国内外十二种杂志的主编、顾问编辑和编委,2008年1月被聘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特别顾问。曾入选美国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经济学的智慧》等书。发表了几百篇有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能源、环境、道德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报告。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3版)》着重从两个方面讨论道德问题。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人胜的矛盾论证,它常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越能体现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应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