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文学篇
第1辑 作家访谈
王蒙:关于当前文化和文学的几个话题
徐光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铁凝:笨重与轻盈的奇妙世界
铁凝:我永远深爱着河北这块土地
莫言:我的小说是写给谁看的
叶永烈:追寻历史的足迹
洛夫:诗人追求的不是流行而是永恒
于丹:《论语》是一种生活方式
唐师曾:我想当一只“和平鸭”
杨志军:竖起人类精神的旗帜
杨红樱:为孩子打开心灵之门
祁淑英: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关仁山:我心中的雪莲湾
梅洁:一条文学的汉江
陈超:诗歌,永恒的心愿之乡
第2辑 文坛笔会
经典的现实意义
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
关于“媒体批评”
官员散文现象透视
文学与时尚化
关于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话题
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
关于设立国家读书节的讨论
第3辑 门外妄言
站在死亡的边缘上——读文怀沙献给林北丽悼词有感
生,还是死——评逸鸿《新生》
从历史走向现实——读苏童《蛇为什么会飞》
苦难·罪恶·性——观《大鸿米店》有感
两种文明的对垒——读池莉《爱情在草丛中哭泣》
没答案的爱情——读《谁是谁的爱情》
《纸风车》与《人生》平行论
美丽的成长记忆
“六十年代作家群”崛起
现代诗与流行音乐
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全球化语境下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新审视
马列文论在当代中国文艺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马列文论课”在21世纪的命运
美的追寻者——记日本作家漥岛诚一郎
昆德拉的“媚俗”——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库切的为人与为文
弗莱在中国的困惑
韦勒克文学理论方法浅论
对黑格尔文体划分问题的一点看法——兼论《美学》中的“诗”
第4辑 随笔闲章
非典与经典
历史的见证
艺术属于人民
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守
是作家,也是战士
吹响战斗的号角——田间和他的街头诗
为苍生写作——追忆作家浩然
有你在,灯亮着——为巴老点燃100支蜡烛
山庄行吟者之歌——《高山景行播春风》出版座谈会侧记
脚不离大地,心不离人民——农民剧作家赵德平的艺术人生
春天的消息——写在我省作家连续三届在鲁迅文学奖评选中
名列前茅之际
倾听沿海强省的呼唤——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背后故事
怀念领袖毛泽东——读《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画传》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下卷 文化篇
第5辑 古镇遗风
只今讲武人何在
古磁州行
铜雀春深锁二乔
千年瓷镇话彭城
凤凰涅槃
苇岸荷风太极城
千年古城大名府
一个王朝的背影
歌风奏雅凤凰城
秋风古道旧青城
填不满的古八沟
寻找失落的文明碎片
第6辑 长城掠影
不老的老龙头
醒来吧,九门人
长城之美
一个沉重的话题
……
第7辑 燕赵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