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上下册)
作者:(美)威尔·杜兰,艾丽尔·杜兰  著,台北幼狮文化公司  译
出版:东方出版社 2007.7
丛书:“名人与时代”系列丛书
页数:643
定价:88.00 元
ISBN-13:9787506028516
ISBN-10:7506028514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旭日东升(公元1643-1684年)
  第一节 马扎然与投石党
  第二节 路易十四
  第三节 尼古拉·富凯(公元1615-1680年)
  第四节 柯尔伯重建法国
  第五节 社会礼节与道德水准
  第六节 宫廷
  第七节 路易的情妇
  第八节 路易亲征
  第二章 信仰的考验(公元1643-1715年)
  第一节 路易十四与教会
  第二节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公元1204-1626年)
  第三节 詹森教派与耶稣会
  第四节 布莱兹·帕斯卡(公元1623-1662年)
  一、身世
  二、省区书简
  三、信仰的辩护
  第五节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公元1656一1715年)
  第六节 路易十四与胡格诺派教徒(公元1643-1715年)
  第七节 波舒哀(公元1627一1688年)
  第八节 费奈隆(公元1651-1715年)
  第三章 国王与艺术(公元1643-1715年)
  第一节 艺术组成
  第二节 建筑
  第三节 装饰
  第四节 绘画
  第五节 雕刻
  第四章 莫里哀(公元1622-1673年)
  第一节 法国剧院
  第二节 学徒时代
  第三节 莫里哀和女士们
  第四节 《伪君子》
  第五节 多情的无神论者
  第六节 鼎盛时期
  第七节 谢幕
  第五章 法国古典文学的全盛时期(公元1643-1715年)
  第一节 当时的环境
  第二节 高乃依(公元1643-1684年)
  第三节 拉辛(公元1639-1699年)
  第四节 拉封丹(公元1621-1695年)
  第五节 布瓦洛(公元1636-1711年)
  第六节 罗曼史的提出
  第七节 塞维涅夫人(公元1626-1696年)
  第八节 拉罗什富科(公元1613-1680年)
  第九节 拉布吕耶尔(公元1645-1696年)
  第十节 补遗及结论
  第六章 尼德兰的悲剧(公元1649-1715年)
  第一节 西属尼德兰
  第二节 荷兰共和国
  第三节 浮世绘画的兴旺
  第四节 维特(公元1625-1672年)
  第五节 奥朗日的威廉三世
  第七章 鼎盛时期的衰落
  第一节 门特隆夫人
  第二节 大联盟(公元1689-1697年)
  第三节 西班牙的问题(公元1698-1700年)
  第四节 大联盟(公元1701-1702年)
  第五节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公元1702-1713年)
  第六节 诸神的黄昏(公元1713-1715年)
  第八章 从迷信到学术(公元1648-1715年)
  第一节 障碍
  第二节 教育
  第三节 学者群像
  第九章 科学的探索(公元1648-1715年)
  第一节 科学国际
  第二节 数学
  第三节 天文学
  第四节 地球
  第五节 物理学
  第六节 化学
  第七节 工艺
  第八节 生物学
  第九节 解剖学与生理学
  第十节 医学
  第十一节 结果
  第十章 伊萨克·牛顿(公元1642-1727年)
  第一节 数学家
  第二节 物理学家
  第三节 万有引力源流
  第四节 数学原理
  第五节 晚年
  第十一章 英国哲学(公元1648-1715年)
  第一节 托马斯·霍布斯(公元1588-1679年)
  一、所受的影响
  二、理则学与心理学
  三、伦理学与政治学
  四、宗教与国家
  五、纵犬迫熊
  六、影响
  第二节 哈灵顿的乌托邦
  第三节 自然神论者
  第四节 信仰的捍卫者
  第五节 洛克(公元1632-1704年)
  一、生平
  二、政府与财富
  三、心与物
  四、宗教与宗教宽容
  第六节 沙夫茨伯里(公元1671-1713年)
  第七节 乔治·贝克莱(公元1685-1753年)
  第十二章 法国的信仰与理智(公元1648-1715年)
  第一节 笛卡尔主义的兴衰
  第二节 西拉诺·贝热拉克(公元1619-1655年)
  第三节 马勒伯朗什(公元1638-1715年)
  第四节 皮埃尔(公元1647-1706年)
  第五节 丰特内勒(公元1657-1757年)
  第十三章 斯宾诺莎(公元1632-1677年)
  第一节 年轻的异端
  第二节 神学与政治
  第三节 哲学家
  第四节 上帝
  第五节 心灵
  第六节 人类
  第七节 理智
  第八节 国家
  第九节 绵延不绝的影响
  第十四章 莱布尼兹(公元1646-1716年)
  第一节 法律哲学
  第二节 生平
  第三节 莱布尼兹与基督教
  第四节 评洛克
  第五节 单子
  第六节 上帝是公正的吗?
  第七节 结局
  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麻省北亚当姆人。美国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他先后在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受高等教育,曾担任报社的实习记者、中学教师。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追随毛根和盖尔金专攻生物学,并在伍伯利和杜威的指导下专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
  从1948年起,他就在纽约的一家长老会堂演讲哲学史与文学史,前后14年,为他的《哲学的故事》与《世界文明史》两部书预作准备。1926年,出版《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1967年,该书荣获美国普利策大奖(Pulitzer Prize),并得到西方读书界、学术界的普遍赞誉。20世纪30年代杜兰的著作就被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肚界文明史》被称为20世纪之《史记》和《汉书》。
  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撰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
  阅读本书的理由:
  美国《纽约人》杂志评价比此书道:“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先生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杜兰夫妇表现出对这个伟大时代敏锐的鉴赏力,同时,该书在处理对这个有争议的时代的各种争论时,非常恰当地做到了公正无私。”
  美国《美利坚》杂志评价此书道:“对对此已忘掉了所学历史的人来说,杜兰方法是理想的解决办法。读者们可以放心,所有的领域都已涵盖。在书页的翻动之中,读者已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这就是杜兰风格独到之处的最好见证。”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此书道:“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到。”“该书的政治部分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的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时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写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
  历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爱好者,“路易十四时代”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法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威尔·杜兰之研究家或爱好者,路易十四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学生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