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
作者:李健超 著
出版:三秦出版社 2007.7
页数:631
定价:50.00 元
ISBN-13:9787807360803
ISBN-10:7807360801 
去豆瓣看看    一 西安历史地理
  西安
  秦国的农战政策与郑国渠的修凿
  成国渠及沿线历史地理
  一千五百年来渭河中下游的变迁
  汉唐长安城明清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
  上林苑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西安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隋唐长安城清明渠
  霸上与长安
  长安细柳营
  唐长安临皋驿
  唐长安1:2.5万复原图
  唐长安的夏宫
  周秦汉唐帝王陵
  毕原考
  韩森冢应是秦始皇祖父孝文王的寿陵
  被遗忘了的古迹——汉成帝昌陵、汉傅太后陵、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
  隋唐长安城实际寺遗址出土文物
  唐长安实际寺的高僧
  西北大学校园里的唐代遗迹与遗物
  终南山至相寺的创立与华严宗的形成一兼谈三阶教与至相寺
  长安三阶教寺院与终南山三阶教圣地
  翠微寺的历史、文物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西安附近新发现的高句丽人、新罗人遗迹
  《长安志》纠谬
  宋·吕大防《长安图》的科学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京兆府
  二 洛阳历史地理
  洛阳为十三朝故都
  洛阳古代民族史说略
  《千唐志斋藏志》校补唐两京城坊
  洛阳、西安出土隋唐墓志与隋唐两京城坊(里)的研究
  隋唐东都图、记与清《东都外郭城图》坊名正误
  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与洛阳龙门卢舍那佛像
  从洛阳出土和传世的一些文物来看中外文化交流
  三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
  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沙漠路线的考察
  唐代凌山地理位置考
  论轮台地望
  丝路青海道寻踪
  汉唐时期长安、洛阳的西域人
  唐两京及畿内的高丽、百济人
  四 地理学史及其他
  《释迦方志》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地理学术史研究概论
  陕西古代地学科学技术
  我国又一条电气化铁路——阳安铁路
  北宋西北堡寨
  1972年统万城遗址考察记——匈奴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记录
  统万城防御功能浅释
  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
  函谷关与潼关
  三门峡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败匿”考
  评《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
  作者简历
  李健超著作论文目录
  李健超,河南洛阳人,生于1933年10月。1957年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后留校,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退休。
  1959年至1960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的中国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进入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大小凉山、金沙江谷地,对彝、藏、纳西等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历史进行调查。1971年至1973年借调陕西省军区司令部,进行陕西省军事历史地理的研究和编著工作。1979年由地理系调西北历史研究室,除襄助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王成组教授撰著《中国地理学史》外,致力于我国西北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在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到陇东黄土高原、宁夏、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古居延海地区,青海的赤岭、柴达木盆地,新疆天山南北进行实地考察。践流沙之浩浩,陟雪岭之巍巍。足迹所到之处,不仅观察到现代自然界的许多古代痕迹,而且在地面之上和地下还保留大量人类活动的遗迹,如废弃的古城、村庄、田野、寺庙、长城、烽燧、墓葬等,为研究历史地理特别是环境的变迁提供了历史文献没有记载的实物证据。1990年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丝绸之路考察队,与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著名学者一道考察了从西安到喀什噶尔的古代丝绸之路。在考察结束后撰写的《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自然地理及其变迁》论文中阐释了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及其周围自然地理与人文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出沙漠扩张的自然规律和人为因素,否定了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中亚气候继续变干说和国内有的历史学家夸大沙漠扩张速度的观点,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是李健超先生历史地理研究主要论文的集成。汇编作者1959年以来先后撰写的50篇论文,涉及汉唐长安城和洛阳的历史自然地理、周边地理陵墓、佛教遗迹,以及丝绸之路路线、地名考释等。内容分为西安历史地理、洛阳历史地理、丝绸之路及汉唐两京等四部分。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