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的智慧就在现实生活中
佛的智慧呈现的是大自然的客观真理。它是活活泼泼、与时俱进的;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住。有时候,我们真该静静地坐下来,用种平常的心境,领悟一下佛法的精神。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如果我们从生活中能感悟出佛的智慧,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拥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蓝天/3
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4
经常忘了自己的禅师/5
写好“我”字的要领/6
认清自家的一片田地/7
没有必要骑着驴找驴/8
所悟之道的境界感受/9
自我的实现不能仅从思考而来/10
拜佛祖不如求自己/11
慧忠的良苦用心/12
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14
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15
照顾花草中的育才之道/15
良宽禅师教浪子回头/17
从门入者,不是珍宝/18
不接受一切观点的怀疑论者/19
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21
仰面唾天,只能落回自己的脸上/22
你应该关心的问题/23
替佛像涂装用的金箔/24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25
人人都有一双“心眼”/26
雨中的三个和尚/27
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28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0
佛也没有什么神通/31
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32
忘记自己年龄的老禅师/33
这就是生活之路/34
为什么不能叫苦/36
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37
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38
摔碎的壶不值得留恋/39
缘分早有注定/40
为什么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41
原坦山和佛门的清规戒律/42
不顾一切地把手放开/43
为了自己的心/44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是国王/45
退步原来是向前/47
传承了七代的宝书/48
释迦牟尼眼中的四个老婆/49
二 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佛经上讲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学,都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教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等。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条件。所以,以积极的态度领略佛的为人智慧,积德修福,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学佛先学做人/53
佛陀和他的儿子/54
一个心中常充满怨忿与苦恼的人/56
一个与鬼合作的僧人/58
修行贵在“正当”二字/59
不要舍弃自己对佛法的信仰/60
慈悲的佛祖和自私的强盗/61
手上捆着青草的和尚/62
自己的心里要有主,/64
诚实无欺的道楷禅师/65
不择手段的婆罗门/67
回去后也要像来的时候一样/68
一堆黑的骨头/69
菩萨常常杀生/70
一个人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71
很多事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72
我是一个云水僧/73
我是泥中莲花/75
两个乞儿的心愿/76
什么是必修的课程/77
坚持不喝水的比丘/78
鹦鹉吞了珍珠之后/80
莫以善小而不为/81
小徒弟的“破绽”/82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83
贫贱不移的学者/84
不给皇帝面子的禅宗大师/85
你爱女色吗/86
三 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要在世间对境练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达,做得不圆融,怎么能够成佛呢?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智慧禅心就是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情感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乡下老妇供的一炷香/91
一粒米饭的力量/92
……
四 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无忧伤
五 行到才是功夫,初稿才是本源
六 脱离人情世故的羁绊,去自由自在地思考
七 持平常心,参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