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经典珍藏版)(附精美书签)

目 录内容简介
养 生 格 言
总 论
人贵于天 / 2
我命在我不在天 / 3
得道养寿 / 5
真 人 / 8
虚静养心 /10
养心莫善于寡欲 /12
积善者体健 /14
平虚养内 /16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18
养生十要 /20
通调有天年 /21
通阴阳而知养生 /26
摄养延年 /30
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 /33
养生五难 /34
病六不治 /35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35
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 /37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 /38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38
养心 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 /40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 /41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 /43
心志修而轻外物 /44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 /46
恬淡虚无,寿命无穷 /46
不能自胜者无寿 /48
知足常乐 /48
养生须除六害 /50
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 /51
心平则气自和 /52
达人不愁死 /53
心为万法之宗 /55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 /56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57
长寿十要 /59
心宽出少年 /59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60
养心“五不要” /61
养生“十二少” /61
养生“三戒” /62
调养补养
人体的生理和调养 /63
人体七养 /64
心之形,自生自成 /66
善于养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气 /67
善调阴阳者,与天地同寿 /71
补 养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74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75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 76
调药性易,调自性难 / 78
饮 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 79
饥饱适度,饮食养生之道 / 80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 82
宁少勿多,宁饥毋饱 / 83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 85
阴阳五行,食养之道 / 86
养生真味是清淡 / 86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 / 88
善食强于善医 / 91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 91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 93
饮酒十过 / 95
食唯半饱无药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 97
起 居
善养者起居有规 / 99
居处过于华丽,易使人滋生贪婪 /100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01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102
居室之处须防风 /104
起居阴阳,谨慎调理 /107
一天里的禁忌 /110
动静劳逸
淡静为不死之药 /114
躁动催人老 /115
心如猿,意如马,无寿 /117
少私寡欲,是为真静 /118
动而不妄动,亦为静 /120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 /121
养生至要:心静而体活 /122
养生须防“五劳” /124
善养生者,有劳有逸 /125
气功和导引
天地万物,气聚则生 /127
延年却病,导引为先 /128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130
坐禅五境界 /132
坐 忘 /133
入 定 /134
欲得长生,先须久视 /136
应 时
天时阴阳,顺之则寿 /137
内经大论四季之应时养生 /139
阴阳四节,死生之本 /141
邱处机纵论四季应时养生 /141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 /144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 /145
房 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147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148
养心莫善于寡欲 /149
防 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151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152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153
睡 眠
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 /154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155
养 老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156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157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158
养 正 四 要
寡欲第一 /160
慎动第二 /175
法时第三 /182
却疾第四 /192
养生总论 /210
饮 食 须 知
卷一:水火 /219
卷二:谷类 /229
卷三:菜类 /238
卷四:果类 /255
卷五:味类 /269
卷六:鱼类 /277
卷七:禽类 /293
卷八:兽类 /300
总 论
人贵于天 / 2
我命在我不在天 / 3
得道养寿 / 5
真 人 / 8
虚静养心 /10
养心莫善于寡欲 /12
积善者体健 /14
平虚养内 /16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18
养生十要 /20
通调有天年 /21
通阴阳而知养生 /26
摄养延年 /30
与其服延年之药,不若守保身之方 /33
养生五难 /34
病六不治 /35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通心神 /35
保生寡欲,保身者避名 /37
养生在人牧,肥肉在谷食 /38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38
养心 调心
耳目之欲,背于养心 /40
心平中正,长寿之道 /41
心忿则热,心劳则汗 /43
心志修而轻外物 /44
多欲气淫,无有天年 /46
恬淡虚无,寿命无穷 /46
不能自胜者无寿 /48
知足常乐 /48
养生须除六害 /50
恬和安内,清虚不诱外 /51
心平则气自和 /52
达人不愁死 /53
心为万法之宗 /55
自心有病自心知,自病还将心自医 /56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57
长寿十要 /59
心宽出少年 /59
圣人除心不除境,凡人除境不除心 /60
养心“五不要” /61
养生“十二少” /61
养生“三戒” /62
调养补养
人体的生理和调养 /63
人体七养 /64
心之形,自生自成 /66
善于养生者,以一身之小自全其气 /67
善调阴阳者,与天地同寿 /71
补 养
淡食能多补,无心得大还 /74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75
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 76
调药性易,调自性难 / 78
饮 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 79
饥饱适度,饮食养生之道 / 80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 82
宁少勿多,宁饥毋饱 / 83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 / 85
阴阳五行,食养之道 / 86
养生真味是清淡 / 86
丰年多病,饥年少疾 / 88
善食强于善医 / 91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 91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 93
饮酒十过 / 95
食唯半饱无药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 97
起 居
善养者起居有规 / 99
居处过于华丽,易使人滋生贪婪 /100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01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102
居室之处须防风 /104
起居阴阳,谨慎调理 /107
一天里的禁忌 /110
动静劳逸
淡静为不死之药 /114
躁动催人老 /115
心如猿,意如马,无寿 /117
少私寡欲,是为真静 /118
动而不妄动,亦为静 /120
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 /121
养生至要:心静而体活 /122
养生须防“五劳” /124
善养生者,有劳有逸 /125
气功和导引
天地万物,气聚则生 /127
延年却病,导引为先 /128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 /130
坐禅五境界 /132
坐 忘 /133
入 定 /134
欲得长生,先须久视 /136
应 时
天时阴阳,顺之则寿 /137
内经大论四季之应时养生 /139
阴阳四节,死生之本 /141
邱处机纵论四季应时养生 /141
夏脏宜凉,冬脏宜温 /144
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 /145
房 室
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 /147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148
养心莫善于寡欲 /149
防 病
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 /151
不乐损年,长愁养病 /152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 /153
睡 眠
食饱不可睡,睡则诸疾生 /154
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155
养 老
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156
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 /157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158
养 正 四 要
寡欲第一 /160
慎动第二 /175
法时第三 /182
却疾第四 /192
养生总论 /210
饮 食 须 知
卷一:水火 /219
卷二:谷类 /229
卷三:菜类 /238
卷四:果类 /255
卷五:味类 /269
卷六:鱼类 /277
卷七:禽类 /293
卷八:兽类 /300
目 录内容简介
《国学大书院:中华养生宝典》(经典珍藏版)讲述中华民族养生之道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以保健强身、怡情悦志、防病抗衰老为目的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后代养生理论则逐渐扬弃了诸子浓厚的哲学内蕴,而继承和发展了其有价值的养生思想。我国古代养生学在学派理论上表现为对调气、动形、静心、固精、食养等的侧重和倡导,再通过气功导引,房事,养心,劳逸结合,依靠时令进行起居调养等生活实践的取长补短,融汇嫁接,达到兼收并蓄和相互促进的高级境界。意味着各家各派殊途同归,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以精、心、神、食的调摄为核心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并对东西方的养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