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乐记》的生命精神
  第一节  “感于物而动”的生命精神
  一  “感于物而动”的主体意识
  二  “感于物而动”与心物互动
  第二节  “感于物而动”与生命之气
  一  《乐记》的“气”论
  二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气”论
  第三节  乐“反人道之正”的生命精神
  一  “乐为大”的生民精神
  二  中和之美的立乐之方
  第二章  《乐记》的超越精神
  第一节  《乐记》对个人生理欲望的超越
  一人性对动物性的审美超越
  二人性对欲望的提升
  第二节  《乐记》对“天下皆宁”的追求
  一  “乐以治心”与“血气和平”
  二  “移风易俗”与“天下皆宁”
  第三章  《乐记》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对艺术创造主体性的高扬
  一  艺术创造主体的神圣性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具有正确的“前理解”
  第二节  艺术创造主体的和谐之情
  一  艺术创造主体要“慎所以感”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善于调控好恶
  三  艺术创造高扬和谐之情
  第四章  《乐记》的艺术发生论
  第一节  社会兴衰与艺术的发生
  一  “治世”对乐的影响
  二  “乱世”对乐的影响
  三  “亡国”对乐的影响
  第二节  “乐由中出”的内在轨迹
  一  诗歌舞发生的心理机制
  二  创造主体的心物互动
  第五章  《乐记》的艺术真实论
  第一节  对生活真实的审美选择
  一  “慎所以感”的前提是审美判断
  二  “惟君子为能知乐”
  第二节  “唯乐不可以为伪”对艺术真实的把握
  一  “唯乐不可以为伪”的审美内涵
  二  乐是创造主体情感的审美表现
  三  “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情感真实
  第六章  《乐记》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一节  《乐记》对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与苟子的《乐论》
  二  《乐记》对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二节  《乐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与阮籍的《乐论》
  二  《乐记》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三  《乐记》与刁雍的《兴礼乐表》
  四  《乐记》与沈约的《宋书》
  五  《乐记》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三节  《乐记》对隋唐宋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在隋代的影响
  二  《乐记》在唐代的影响
  三  《乐记》在宋代的影响
  第四节  《乐记》对元明清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在元代的影响
  二  《乐记》在明代的影响
  三  《乐记》在清代的影响
  第五节  《乐记》对现当代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杨荫浏的《乐记》研究
  二  吕骥的《乐记》研究
  三  叶朗的《乐记》研究
  四  蒋孔阳的《乐记》研究
  五  蔡仲德的《乐记》研究
  六  其他学者的《乐记》研究
  第七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合和精神
  第一节  《乐记》之“合和”运思方式的结构层次
  一  整体性和对待性
  二  结构性和层次性
  三  流转性和模糊性
  第二节  合和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合和是一种对待矛盾差异的智慧
  二  合和精神在文质、性情论中的表现
  三  合和精神在唐代诗文论中的表现
  第八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教化精神
  第一节  《乐记》言“教”特点与中国文论精神
  一  对教化主体的规定
  二  言“教”重“时”
  三  言“教”重“遗音”、“遗味”
  四  “以道制欲”
  第二节  教化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教化之功
  二  辅时及物
  三  比兴深者通物理
  第九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第一节  “乐”之“德”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一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二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第二节  “乐”之“象”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一  人是符号动物
  二  使德成象
  三  使德成象追求的是表达方式
  四  以象兴境
  第十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感兴精神
  第一节  《乐记》言“感”与中国文论的心物关系
  一  兴喻与兴寄
  二  兴感、兴会、兴味和兴趣
  三  兴是对心物双向运动的激活
  第二节  感兴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情以物兴
  二  物以情观
  三  艺境生成的要素与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