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前言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
生产范式区划研究
第1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形与地貌
1.1.2 气候概况
1.1.3 植被
1.1.4 土壤!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1.3.1 自然生态基础脆弱
1.3.2 生态严重恶化
1.3.3 资源利用过度
1.3.4 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1.3.5 生态治理方针和重点频繁变化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现状
第2章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一生产范式的内涵和特点
2.2 生态一生产范式的研究内容
2.3 研究区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的概念及其指导理论
2.3.1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2.3.2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研究的指导理论
2.4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2.4.1 区划目标
2.4.2 区划原则n
2.5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等级单位系统与命名
2.5.1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
2.5.2 各等级单位的命名规则
2.6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指标体系
2.7 生态一生产范式区划方法和步骤
2.7.1 区划方法
2.7.2 区划步骤
第3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背景分析
3.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征分析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特征分析
3.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3.3.1 计算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特征分析
3.4.1 土壤类别及其空间分布
3.4.2 土壤资源肥力的空间分异
3.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背景区域分异
3.5.1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宏观生态背景分异
3.5.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小尺度生态背景分异
第4章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方法
4.2 CCA分析与结果
4.2.1 自变量组与因变量组指标的构成
4.2.2 结果分析
4.3 聚类分析与结果
4.3.1 系统聚类分析与结果
4.3.2 模糊聚类分析与结果
4.4 结果对比与分析
4.4.1 三种方法划分结果的总体比较
4。4.2 三种方法划分结果的对比
4.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林业生产结构类型分区
4.5.1 研究区农牧林业生产结构状况的整体分析
4.5.2 农业生产结构类型区的空间分异
4.6 小结
第5章 怀来山盆系统管理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5.1 怀来山盆系统地貌类型及潜在土地利用分布
5.1.1 怀来山盆系统地貌类型
5.1.2 怀来山盆系统潜在土地利用分布
5.2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5.2.1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5.2.2 怀来山盆系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5.3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5.3.1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原则
5.3.2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决策变量
5.3.3 各农业生态经济区耕地、果园、林地最大可能分布面积
5.3.4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
5.3.5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的约束条件
5.3.6 怀来山盆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优化结构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怀来山盆范式说明
6.1 怀来山盆范式功能带配置
6.1.1 山间盆地高效产业带
6.1.2 低山丘陵舍饲养畜和人工林(果)灌草带
6.1.3 中山山地林灌草生态保育带
6.2 怀来山盆范式空间经济结构
6.2.1 怀来山盆系统点一轴发展模式
6.2.2 怀来山盆系统乡村城镇化建设
6.3 怀来山盆范式相关政策和举措
6.3.1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6.3.2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6.3.3 农业产业化经营
6.3.4 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