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必修模块
自然地理
课时1 地球和地球仪
课时2 地图
课时3 等值线的应用
课时4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5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6 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7 地球的结构
课时8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课时9 地球表面形态
课时10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11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时1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风环流
课时13 气候类型及其应用
课时14 常见的天气系统
课时15 水循环和洋流
课时16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17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时18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时19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20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时21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人文地理
课时22 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合理容量
课时23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时24 城市空间结构
课时25 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6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课时27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28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课时29 交通运输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30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3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6'
课时32 区域发展差异
课时33 区域经济联系
课时34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35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课时36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课时37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课时38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课时39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时40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区域地理
课时41 世界地理概况
课时42 一个大洲和五个地区
课时43 六个国家1(日本、印度、俄罗斯)
课时44 六个国家2(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课时45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课时46 中国的地形、气候
课时47 中国的河流与自然资源
课时48 中国的经济地理
课时49 中国的区域差异
课时50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选修模块
课时51 旅游地理
课时52 自然灾害与防治
课时53 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与详细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