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1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2.2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1.3 微生物概述
1.3.1 微生物的定义
1.3.2 微生物的分类
1.3.3 微生物的命名
1.3.4 微生物的特点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2.1.1 病毒的特点
2.1.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2.1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2.2.2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2.2.3 病毒的宿主
2.3 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2.3.1 类病毒(Viroid)
2.3.2 拟病毒(Virusoids)
2.3.3 朊病毒(Virino)
2.4 病毒的增殖过程
2.4.1 病毒的增殖过程
2.4.2 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2.5.1 病毒的培养特征
2.5.2 病毒的培养基
2.5.3 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
2.5.4 噬菌体的培养和测定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2.6.1 物理因素的影响
2.6.2 化学因素的影响
2.6.3 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1.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
3.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3.1.3 细菌的培养特征
3.1.4 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3.1.5 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3.2 古菌
3.2.1 古菌的研究
3.2.2 古菌的特点
3.2.3 古菌的分类
3.2.4 古菌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
3.3 放线菌
3.3.1 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
3.3.2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3.3.3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3.3.4 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3.3.5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4 蓝细菌
3.4.1 蓝细菌的特点
3.4.2 蓝细菌的分类
3.4.3 蓝细菌的分布与生态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3.5.1 螺旋体(Spirochaeta)
3.5.2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3.5.3 衣原体(Chlamydia)
3.5.4 支原体(Mycoplasma)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动物
4.1.1 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4.1.2 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
4.2 微型后生动物
4.2.1 轮虫
4.2.2 线虫
4.2.3 寡毛类
4.2.4 浮游甲壳动物
4.3 真核藻类
4.3.1 真核藻类的一般特征
4.3.2 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
4.3.3 藻类与环境保护
4.4 真菌
4.4.1 真菌的一般特点
4.4.2 真菌的分类
4.4.3 酵母菌
4.4.4 霉菌
4.4.5 伞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8 微生物生态学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0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