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感悟
作者:庄电一 著
出版: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2.3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227050810
ISBN-10:7227050815
去豆瓣看看 杂文时评篇
这些讲话稿怎么有点八股味儿?
腐败自滥用权力始
解决“老大难”,不能都等着“老大”
沙尘暴的语言
少搞应酬多干实事
老外买了一张硬卧票
直呼其名又何妨?
“八”的滥用说明什么
说“包装”
应酬过多非好事
且慢告别纸和笔!
公益性的公路岂能变成“摇钱树”?
银川市延长供暖的示范意义
年轻的建筑物为何“死于非命”
治治“托儿”
李湘剖腹生女也值得如此关注?
传统节日不能只剩下吃
读好书是最好的“进补”
记住他们,感谢他们,学习他们!
季羡林、任继愈何以如此受人敬重?
迎来送往莫搞庸俗化
不能让“小动作”随意“动作”
治治各种“小动作”
当心善于“巴结”的人
全民读书:公务员岂能当旁观者?
劝君莫“自我贬值”
值得注意的“嫌官小现象”
换人岂能像走马灯?
轮流坐庄到几时?
“轮流坐庄会”该刹车了!
记者是“弱势群体”?
何必要对记者“妖魔化”?
偏听则暗--由某地出租车停运风波说开去
演讲费也该有个“谱儿”
经济制裁能提高学习成绩吗?
出版无人看的书,干啥?
虚掷光阴,于心何忍?
请勿滥用“注水术”
“拯救”评奖!
该不该有如厕的“启蒙教育”?
中国人写汉字不该“惨不忍睹”
钢笔“寿终正寝”了吗?
沙尘暴对宁夏“情有独钟”?
一个人与一个国家
理事,您常“理事”吗?
不应有的“疏忽”
重复出版:出版界的“怪胎”
包装莫用“障眼法”
能否少来几个“尊敬的×××”
“举全×之力”不宜过多
……
新闻研究篇
工作经历篇
庄电一,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宁夏记者站站长,宁夏大学、客座教授,宁夏九届政协委员。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生于辽河之滨,80年代中期进入新闻界,一直在一线当记者,干什么都要事必躬亲。笔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对多种文学体裁的涉猎,为此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舞文弄墨”的生涯,是从写杂文开始的,而且一直坚持至今。在采访之余,仍然写出大量不属于本职业务的杂文、时评。与此同时,还注意总结实践经验、研究各种问题,大量业务研究文章因此得以问世。
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独立思考,伴随了他大半生。
有耕耘就有收获。变成铅字的已有4000篇400万字,获得200多项奖励,被各类报刊、网站转载的文字也不在少数。有四次研讨会,是将他或他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已出版了《悠悠我心》《艺苑飞鸿》《记者的天空》《这方水土这方人》(上下册)《胜日寻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踏访神州记》等图书。
各种奖励既让他感到惶恐,又给他注入动力:他曾四次被评为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三次成为“宁夏十佳记者”、两次入选“宁夏名记者”之列、两次被授予“宁夏先进工作者”称号(省级劳模),也曾进入“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的名单,捧回过“报刊之星”“地球奖”的奖杯,还获得了2000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
稿件是记者下的蛋。记者要用稿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体现自己的价值、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像蛋会有好蛋、破蛋、臭蛋、无法孵化的蛋一样,稿件也有优质稿、平庸稿、劣质稿之分。多写稿、写好稿、做好人,应该是记者不变的追求。
人民赋予记者观察生活、研究问题、警示社会、纠正谬误、引导舆论的神圣使命。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不仅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而且应该主动承担自己的使命、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但要能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虑人所未虑,而且要敢开“第1腔”,敢于发出还没有人发出、没有人敢发出的声音。虽然发出的每一“腔”,不一定都能振聋发聩,但也要引人思考、发人深省、令人回味。而无病呻吟、故作深奥、迎合庸俗,不仅浪费宝贵的精力,而且浪费版面、糟蹋资源,亵渎了新闻事业,此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者所不取。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