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
1.初中物理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初中物理课程为什么要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念?
2.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及其教育价值是什么?
3.初中物理课程的新理念有哪些?
4.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5.科学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物理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二章 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部分
1.怎样理解和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
2.思维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方法是什么?
3.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培养方法是什么?
4.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和培养方法是什么?
5.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方法是什么?
6.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7.信息加工学派关于能力的知识本质观对教学的启示是什么?
8.怎样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9.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为什么要强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 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部分
1.“课程内容”的新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探究”?
3.如何理解“物质”主题的内容结构和教育价值?如何开展教学?
4.如何理解“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内容结构和教育价值?如何开展教学?
5.如何理解“能量”主题的内容结构和教育价值?如何开展教学?
6.怎样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7.“课程内容”怎样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应该怎样设计教学?
8.怎样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第四章 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部分
一、教学建议
1.如何理解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2.怎样理解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3.怎样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而设计教学?
4.物理教学怎样实现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转变?
5.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解决问题?
6.习题教学的改进之道是什么?
7.物理教学如何“重过程”?
8.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与使用物理情境?
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物理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0.怎样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11.怎样有效实施探究教学?
12.怎样加强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13.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进行整合?
14.怎样理解和实施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15.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
16.教师怎样通过行动研究把教育研究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17.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评价建议
1.我国新课程关于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新特点?
2.怎样评价知识目标?
3.怎样评价探究能力?
4.如何通过真实性任务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
5.怎样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6.怎样加强过程性评价?
7.教师怎样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
三、教材使用建议
1.新教材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变化?
2.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
3.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教师如何利用教材中的图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与功能?
2.文本资源的类型有哪些?怎样有效开发和使用?
3.多媒体资源的类型有哪些?怎样有效开发和使用?
4.怎样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教学功能?
5.社会教育资源的类型有哪些?怎样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