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原书第3版)
作者:陆雅青 著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10
丛书:心理咨询师系列
页数:250
定价:37.00 元
ISBN-13:9787562449560
ISBN-10:7562449562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浅谈儿童画的诠释/1
  一、艺术治疗的理论背景/1
  (一)艺术治疗的发展与现况
  (二)艺术治疗的意义和特质
  二、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看儿童的绘画表现/6
  (一)诠释儿童画的相关理论
  (二)儿童绘画理论的发展与沿革
  (三)诠释儿童画时所应具备的态度
  第二章 自我表现的开始——涂鸦期(2~4岁)/21
  一、涂鸦的意义/21
  二、涂鸦的分类/23
  (一)随意涂鸦(2岁左右)
  (二)控制涂鸦(2岁半左右)
  (三)命名涂鸦(3~4岁)
  三、涂鸦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30
  (一)促进感觉统合,刺激智力的成长
  (二)反映及促进语言的成长
  (三)影响人格的形成
  (四)训练直觉认知,扩大表现的语言
  四、涂鸦期幼儿美术的指导/33
  (一)艺术动机之诱发
  (二)艺术媒材与活动
  五、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38
  (一)尊重幼儿
  (二)让孩子自己动手
  (三)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发展涂鸦
  (四)学习成长
  第三章 表象的开端——前样式化期(4~7岁)/42
  一、前样式化期的重要性/42
  二、前样式化期的绘画表现特征/43
  (一)造型
  ·人
  ·方形
  ·格子、栅栏状或其他反复呈现的简易造型
  ·一般表现符号
  (二)用色
  (三)空间表现
  三、前样式化期的绘画反映4~7岁幼儿的一般性发展/60
  四、前样式化期幼儿美术的指导/67
  (一)艺术动机之诱发
  (二)美劳活动的主题
  (三)艺术媒材与活动
  ·蜡笔(水性或油性)
  ·彩色笔
  ·铅笔(单色或彩色)
  ·流质性颜料
  ·黏土或陶土
  ·其他媒材
  五、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81
  第四章 形体概念的形成——样式化期(7~9岁)/83
  一、样式化期的重要性/83
  二、样式化期的绘画表现特色/86
  (一)造型
  ·一般物体
  ·人物
  (二)空间表现
  ·基底线和天空线
  ·展开法(或称为折叠法)
  ·X光透视法
  ·鸟瞰法
  ·时间和空间的再现法
  (三)用色
  三、样式变化的意义/106
  四、样式化期的绘画反映7~9岁儿童的一般性发展/110
  五、样式化期儿童美术之指导/118
  (一)艺术动机之诱发
  (二)美劳活动的主题
  (三)艺术媒材与活动
  六、给家长和指导者的建议/129
  第五章 理智之萌芽——党群期(9~12岁)/130
  一、党群期的重要性/130
  二、党群期的绘画表现特色/132
  (一)造型
  (二)空间表现
  (三)用色
  (四)设计
  三、党群期的绘画反映9~12岁儿童的一般性发展/144
  (一)党群期儿童的一般性发展
  (二)智慧的成长
  (三)情感的成长
  (四)社交关系的成长
  (五)美感的成长
  (六)创造力的成长
  四、党群期儿童美术的指导/150
  (一)艺术动机之诱发
  (二)美术活动的主题
  (三)艺术媒材与活动
  五、总结/163
  第六章 推理阶段——拟似写实期(12~14岁)/164
  一、拟似写实期的重要性/164
  二、两种创造类型的发展——视觉型与触觉型/167
  三、创造表现与大脑功能的分化/173
  四、拟似写实期之绘画表现特征/175
  (一)造型
  (二)空间表现
  (三)用色
  五、拟似写实期的绘画反映12~14岁青少年的成长/181
  六、中学阶段的美术指导/183
  (一)艺术动机之诱发
  (二)美术活动的主题
  ·情感和情绪
  ·自己和他人
  ·校园生活
  ·设计
  (三)艺术媒材与活动
  (四)计算机绘图教学
  七、总结/207
  第七章 学龄儿童之学校艺术教育治疗/212
  一、意义与目的/212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特质/213
  (一)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
  (二)能培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四)能由浅入深呈系统化的规划,并针对学生的需要,做适度
  的调整
  (五)重视分享(sharlng)的历程
  (六)提供真诚而具体的回馈(feedback)
  三、现阶段台湾艺术教育治疗化的调适/2仃
  (一)培训艺术教育治疗师资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配合
  (三)全人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四)教师个人心理的调适
  四、总结/219
  第八章 艺术教育治疗在“艺术与人文”领域之应用.
  一、前言/222
  二、艺术教育治疗之重要性/223
  (一)顺应社会脉动与时代需求
  (二)发挥艺术教育的治疗性本质,促进个体的成长
  (三)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学习经验,提升经济效益
  三、艺术教育治疗之哲学理念/225
  四、课程实施目标与教学要点/227
  (一)学生人数较少时(10人以下)
  (二)学生人数较多时(10人以上)
  五、课程设计重点与简例/230
  六、结论/234
  参考文献/236
  陆雅青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表达性治疗研究所艺术硕士,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艺术博士(1989),为台湾艺术治疗学会创会(2004)理事长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艺术治疗研究所(2005)创办人,亦是美国艺术治疗学会之专业会员及证照委员会认证之艺术治疗师(ATR—BC)。现为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暨艺术治疗硕士学位学程专任教授,并兼任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艺术治疗师,著有《艺术治疗》(心理)、《艺术治疗团体实务研究》(五南)、《儿童艺术治疗》(译作,五南)、《心理诊断与人格测验手册》第三版(合译,心理)、《艺术治疗心理专业者实务手册》(审阅、合译,学富)等。
  可作为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长的家长、老师及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也是学习艺术治疗的基础工具书。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发展学理论,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绘画的一般图像表征、生理特质、可能的行为动机及心理意义,以作为判断当事人是否适龄/不适龄、健康/不健康的参考。基于要了解特殊儿童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正常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