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
作者:李洪河 著
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11
页数:338
定价:24.00 元
ISBN-13:9787801998330
ISBN-10:7801998332
去豆瓣看看 绪论
一、核心概念:疫病
二、学术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基本框架结构与方法
四、资料说明
第一章 新中国的疫病流行概略
一、疫病与疫情
二、疫病流行的特征和影响
三、疫病之时间分布
第二章 疫病发生的社会生态背景
一、自然环境因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第三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国家应对(上):国家防疫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积极的应对举措
二、国家防疫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成功的经验分析
第四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国家应对(下):爱国卫生运动
一、以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早期卫生运动
(1949——1952)
二、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2——1956)
三、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7年以后)
四、19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几点经验
第五章 疫病流布背景下的社会应对
一、一般民众的驱鬼、避疫和防疫
二、中西医结合防治疫病
三、中国红十字会的防疫行动
四、教育界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
第六章 疫病应对成效分析
一、各种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
三、妇幼保健状况
四、民众心理和心态
结语
附录:新中国疫病流布和防治大事记(1949—1959)
参考文献
后记
李洪河1968年生,河南睢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先后获河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学术研究。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独立撰著《历史辉映未来——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
《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以疫病社会史的新鲜视角,大量运用卫生学、防疫学资料,即所谓“非传统”史料,对新中国1950年代的疫病流行与防控及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探讨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疫病大量流行却又很快得以控制,并未造成大规模人口死亡的原因。它拓宽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领域,开阔了中共党史研究的资料范围,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疫病防控提供了一种现实鉴戒。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