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序
章 多角度审视
节 审视汉语
一、汉语的现状
二、现代汉语的地域
三、典型的母语人群
四、非典型的母语人群
第二节 审视认知
一、认识认知
二、基于认知的语言学
三、动因与原则竞争
四、审视解释
第三节 审视汉语及其生存环境
一、强势语言与一般语言
二、语言差异
三、认识汉语
四、当今的“新异”汉语
第四节 审视发展
一、常态与非常态
二、变化的典型与非典型
三、发展的大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全球化中的汉语
节 相关认识
一、对社会发展与研究倾向的认识
二、汉语的文本与对汉语特点的认识
三、汉语的演变与动因认识
第二节 汉语原则与动因的发展变化
一、一般倾向
二、表述的凸显与焦点变化
三、结构冲突与结果
第三节 汉语结构与网络
一、运动中的汉语
二、网络中的汉语
三、如何看网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中的汉语
节 汉语多视角观察
一、半个世纪的汉语
二、汉语在海外
第二节 汉语文艺体文本
一、现代白话文与汉语文本
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文本
第三节 政论体与科技体文本
一、政论体文本
二、科技体文本
第四节 汉语的新闻体文本
一、社会与语言
二、媒体与全球华语
第五节 汉语变化归因
一、历史的发展
二、社会的开放
三、城市的作用
四、信息结构改变语言结构
五、媒体与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性状与程度的扩散
节 性状与信息结构
一、信息溢出归因
二、名词的性状义
第二节 发展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
二、“程度+抽象名词”
三、“程度+指人名词”
四、“程度+物质名词”
五、“程度+处所名词”
六、性状与形式化
第三节 性状程度泛化与居中倾向
一、中庸倾向与“很中产”
二、解读“中产”性状”
三、“很中产”评价义溢出
四、程度泛化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性状程度泛化的认知解读”
一、“程度+名”性状义泛化
二、认知动因
三、信息结构与动因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动宾结构的发展
节 动宾结构的扩容
一、动宾结构的特点
二、动宾结构的变化
三、“动名1名2”结构
第二节 动宾的语义结构
一、动宾匹配与语义
二、“动名1名2”中的语义结构
三、语用基础
第三节 相关解释
一、语言内部原因
二、语言外部原因
三、动名1名2结构扩大归因
四、认知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被动陈述的发展
节 被动陈述
一、被动陈述的构成
二、“被”的功能
三、被动与语义特征
第二节 被字句的构成与层级
一、“被~”格式
二、被字句的构成原则
第三节 被动的动态发展
一、被字句的信息结构
二、被动的隐喻
三、被字句的语义层级
四、被字句的多样化
第四节 认知解释
一、被字句的信息结构
二、各种解释
三、精细化与概约化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指称的发展变化
节 指称构成
一、指称与强度
二、指称与信息
三、指称密度与指称赋值
第二节 语篇衔接中的指称匹配与强度
一、指称的匹配
二、同指竞争与信息重建
三、指称的5种匹配
第三节 指称的发展
一、指称的发展变化
二、指称密度与赋值的认知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时间表述的缺位与补位
节 “X以来”的缺位
一、“X以来”中X的构成
二、“X以来”中X的缺位与动态演变
第二节 强调动程表达的补位
一、时间与过程
二、“长期”与“一直”
三、“长期以来”与“一直以来”的交融
四、认知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