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概念界定
1.1.1 文献与文献收藏
1.1.2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古代文献保护研究综述
2.1 史料整理与出版
2.2 研究论著
2.3 研究主题
第三章 文献受损的因素
3.1 载体因素
3.2 环境因素
3.2.1 温度和湿度
3.2.2 光线
3.2.3 灰尘
3.3 生物因素
3.3.1 害虫
3.3.2 霉菌
3.3.3 其他生物
3.4 灾害因素
3.4.1 水灾水难
3.4.2 火灾火患
3.5 人为因素
3.5.1 管理不善
3.5.2 子孙不守
第四章 文献制作中的保护
4.1 载体的耐久性加工
4.1.1 甲骨:取龟秋时攻龟春时
4.1.2 简牍:削制与涂胶
4.1.3 纸张:原料与工艺
4.1.3.1 古纸原料
4.1.3.2 制纸方法
4.2 载体的避蠹加工
4.2.1 杀青避蠹
4.2.2 染潢避蠹
4.2.3 碧纸避蠹
4.2.4 椒纸避蠹
4.2.5 铅丹避蠹
4.3 墨的固久及防虫加工
4.3.1 加胶固久
4.3.2 加药去味防霉
4.3.3 捣杵加工
4.4 装帧与装裱保护
4.4.1 赘简与禄
4.4.2 封面与护叶
4.4.3 字画装裱加固
第五章 文献收藏中的保护:建筑与用具
5.1 文献收藏建筑
5.1.1 建筑防火设计
5.1.1.1 石室金匮
5.1.1.2 以水制火
5.1.1.3 隔绝防火
5.1.2 建筑环境防护
5.1.2.1 楼贵高敞
5.1.2.2 遮阳蔽日
5.2 藏书楼建筑保护设计案例分析
5.2.1 天一阁
5.2.1.1 天一阁之建筑格局
5.2.1.2 天一阁之管理制度
5.2.1.3 天一阁对文献保护的影响
5.2.2 皇史成
5.2.2.1 皇史宸之构造
5.2.2.2 皇史宸的文献保护效果
5.3 文献收藏装具
5.3.1 囊、帙、函套与夹板
5.3.2 箧、书匣与书箱
5.3.3 书柜与书架
第六章 文献收藏中的保护:方法与制度
6.1 防潮
6.1.1 通风与密闭
6.1.2 吸潮与除湿
6.2 防蠹
6.2.1 植物防蠹
6.2.1 _1芸香避蠹
6.2.1.2 烟草避蠹
6.2.1.3 皂角避蠹
6.2.1.4 木瓜避蠹
6.2.1.5 茱萸避蠹
6.2.2 药物防蠹
6.2.2.1 麝香避蠹
6.2.2.2 樟脑避蠹
6.2.3 翻书防蠹
6.2.4 其他避蠹方法
6.3 曝书
6.3.1 曝书活动之历史
6.3.2 曝书方法之实施
6.3.3 曝书之功能及得失
6.4 防火
6.5 防损污
6.5.1 防鼠灭蚁
6.5.2 惜书
6.6 防散佚灭失
6.6.1 钤印确权
6.6.2 传家制度
6.6.3 副本制度
6.6.4 防灾制度
第七章 文献修复技术与方法
7.1 修复技术发展
7.1.1 修复技术的产生
7.1.2 修复技术的完善
7.1.3 修复技术的理论总结
7.2 修复原则
7.2.1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7.2.2 不在华美护帙有道
7.3 修复材料及用具
7.3.1 材料
7.3.2 用具
7.4 修复技法
7.4.1 拆书揭裱
7.4.2 纸绢配染
7.4.3 洗污补缺
7.4.4 衬纸
7.4.5 装订成册
7.4.6 金镶玉装
7.5 修复用糊
7.5.1 原料和添加物
7.5.1.1 主料面粉
7.5.1.2 水
7.5.1.3 白芨与楮树汁
7.5.1.4 增效添加物
7.5.2 制作方法
7.5.3 存放与使用
第八章 结论
8.1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主要内容
8.2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特点
8.2.1 从制作防护到收藏防护的转变
8.2.2 从官府为主到私人为主的转变
8.3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思想
8.3.1 敬惜字纸秘而不宣
8.3.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8.3.3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8.4 对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借鉴
8.4.1 爱书观念的借鉴
8.4.2 载体防护的借鉴
8.4.3 藏书建筑的借鉴
8.4.4 典藏管理的借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天一阁范氏禁例
附录二:天一阁藏书传钞简约
附录三:订书十约
附录四:古糊方选录
附录五:装修书籍操作规程及成品检查标准
后记
1.1 概念界定
1.1.1 文献与文献收藏
1.1.2 文献学与文献保护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古代文献保护研究综述
2.1 史料整理与出版
2.2 研究论著
2.3 研究主题
第三章 文献受损的因素
3.1 载体因素
3.2 环境因素
3.2.1 温度和湿度
3.2.2 光线
3.2.3 灰尘
3.3 生物因素
3.3.1 害虫
3.3.2 霉菌
3.3.3 其他生物
3.4 灾害因素
3.4.1 水灾水难
3.4.2 火灾火患
3.5 人为因素
3.5.1 管理不善
3.5.2 子孙不守
第四章 文献制作中的保护
4.1 载体的耐久性加工
4.1.1 甲骨:取龟秋时攻龟春时
4.1.2 简牍:削制与涂胶
4.1.3 纸张:原料与工艺
4.1.3.1 古纸原料
4.1.3.2 制纸方法
4.2 载体的避蠹加工
4.2.1 杀青避蠹
4.2.2 染潢避蠹
4.2.3 碧纸避蠹
4.2.4 椒纸避蠹
4.2.5 铅丹避蠹
4.3 墨的固久及防虫加工
4.3.1 加胶固久
4.3.2 加药去味防霉
4.3.3 捣杵加工
4.4 装帧与装裱保护
4.4.1 赘简与禄
4.4.2 封面与护叶
4.4.3 字画装裱加固
第五章 文献收藏中的保护:建筑与用具
5.1 文献收藏建筑
5.1.1 建筑防火设计
5.1.1.1 石室金匮
5.1.1.2 以水制火
5.1.1.3 隔绝防火
5.1.2 建筑环境防护
5.1.2.1 楼贵高敞
5.1.2.2 遮阳蔽日
5.2 藏书楼建筑保护设计案例分析
5.2.1 天一阁
5.2.1.1 天一阁之建筑格局
5.2.1.2 天一阁之管理制度
5.2.1.3 天一阁对文献保护的影响
5.2.2 皇史成
5.2.2.1 皇史宸之构造
5.2.2.2 皇史宸的文献保护效果
5.3 文献收藏装具
5.3.1 囊、帙、函套与夹板
5.3.2 箧、书匣与书箱
5.3.3 书柜与书架
第六章 文献收藏中的保护:方法与制度
6.1 防潮
6.1.1 通风与密闭
6.1.2 吸潮与除湿
6.2 防蠹
6.2.1 植物防蠹
6.2.1 _1芸香避蠹
6.2.1.2 烟草避蠹
6.2.1.3 皂角避蠹
6.2.1.4 木瓜避蠹
6.2.1.5 茱萸避蠹
6.2.2 药物防蠹
6.2.2.1 麝香避蠹
6.2.2.2 樟脑避蠹
6.2.3 翻书防蠹
6.2.4 其他避蠹方法
6.3 曝书
6.3.1 曝书活动之历史
6.3.2 曝书方法之实施
6.3.3 曝书之功能及得失
6.4 防火
6.5 防损污
6.5.1 防鼠灭蚁
6.5.2 惜书
6.6 防散佚灭失
6.6.1 钤印确权
6.6.2 传家制度
6.6.3 副本制度
6.6.4 防灾制度
第七章 文献修复技术与方法
7.1 修复技术发展
7.1.1 修复技术的产生
7.1.2 修复技术的完善
7.1.3 修复技术的理论总结
7.2 修复原则
7.2.1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7.2.2 不在华美护帙有道
7.3 修复材料及用具
7.3.1 材料
7.3.2 用具
7.4 修复技法
7.4.1 拆书揭裱
7.4.2 纸绢配染
7.4.3 洗污补缺
7.4.4 衬纸
7.4.5 装订成册
7.4.6 金镶玉装
7.5 修复用糊
7.5.1 原料和添加物
7.5.1.1 主料面粉
7.5.1.2 水
7.5.1.3 白芨与楮树汁
7.5.1.4 增效添加物
7.5.2 制作方法
7.5.3 存放与使用
第八章 结论
8.1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主要内容
8.2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特点
8.2.1 从制作防护到收藏防护的转变
8.2.2 从官府为主到私人为主的转变
8.3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思想
8.3.1 敬惜字纸秘而不宣
8.3.2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8.3.3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8.4 对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借鉴
8.4.1 爱书观念的借鉴
8.4.2 载体防护的借鉴
8.4.3 藏书建筑的借鉴
8.4.4 典藏管理的借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天一阁范氏禁例
附录二:天一阁藏书传钞简约
附录三:订书十约
附录四:古糊方选录
附录五:装修书籍操作规程及成品检查标准
后记
林明,1967年10月生于江苏省邳州市。1990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1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图书馆学信息学研究生院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任访问学者。199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苏省连云港市图书馆工作,历任助理馆员、馆员,馆长办公室秘书、采编部主任、参考咨询部主任等职;199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深圳商报》社工作,任馆员、主任科员;2000年12月调人中山大学图书馆工作,历任馆员、副研究馆员,馆长办公室主任、馆长助理。现为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中山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等10余项。主要研究兴趣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管理、文献保护与修复等。
《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共八章节,内容包括引言、古代文献保护研究综述、文献受损的因素、文献制作中的保护、文献收藏中的保护:建筑与用具、文献收藏中的保护:方法与制度、文献修复技术与方法等。本书可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