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与逻辑:文化整合与社区治理
第一章 文化整合的理论资源
一 古典社会学理论的“文化整合”资源
1.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与整合概念
2. 涂尔干的集体意识与道德整合
3. 韦伯的价值理性与价值整合
二 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文化整合”资源
1. 帕森斯功能主义中的整合概念
2. 哈贝马斯对整合模式的当代重构
第二章 文化整合的实质与形式
一 文化整合的实质
1. 文化整合的类属关系
2. 象征性规制:文化整合的实质
3. 人的社会化与文化整合
二 文化整合的形式
1. 宗教规制、道德规制、伦理规制与法律规制
2. 观念规制与符号规制
三 文化整合对应利益调节
1. 社会秩序的观念论和物质论
2. 文化整合和利益调节:整合的两种类型
第三章 文化整合对社区治理的意义
一 社区的文化内涵: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1. 古典社会学社区与社会的概念
2. 文化价值诉求:古典社会学社区的特征
3. 现代社会理论对社区文化内涵的肯定
二 文化整合与利益调节:社区与社会层面的整合机制
1. 社会层面利益整合的主导地位
2. 利益调节在社区层面的意义及局限性
3. 文化对社区整合的意义
中篇 历史与实践: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及效果
第四章 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模式
一 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的历史背景
1. 南赣社区治理模式的政治社会大背景
2. 南赣社区治理模式的地方社会小背景
二 南赣社区治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1. 行“十家牌法”
2. 举“乡约”
3. 兴“社学”
第五章 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的文化整合
一 南赣社区治理: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模式
1. 心学宗师:王阳明的文化资本
2. 乡约是心学的实践模式
3. 讲学(社学)是其心学模式的实践
二 教化与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
1. 举“乡约”与教化民众
2. 行“十家牌法”与教化民众
3. 兴“社学”与教化民众
4. 教化民众的其他牌谕
三 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对社区治理的意义
1. 疏奏中反映的王阳明亲民人格
2. 诗文中反映的王阳明亲民人格
3. 人格魅力与教化
第六章 王阳明南赣社区治理的效果
一 老百姓心中的王阳明形象
二 南赣社区治理模式的实效
1. 举“乡约”的实效
2. 兴“社学”的实效
三 南赣社区治理模式的继承
1. 王门弟子对乡约的实践与发展
2. 王门弟子对社学(讲学)的继承与发展
下篇 讨论与深化:传统社区文化创造转化与社区整合
第七章 乡约社学的整合价值:文化整合的中西比较
一 规制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1. 宗教类型:普世宗教一多神论
2. 伦理类型:宗教伦理一家族伦理
3. 法律类型:形式主义一实质主义
二 规制的价值取向与社团性质
1. 普遍主义与团体格局社团
2. 特殊主义与差序格局社团
3. 文化多元性与当代社团重建
三 乡约社学的整合价值
1. 作为伦理价值整合的乡约和社学
2. 作为地方习俗整合的乡约和社学
第八章 社区整合现状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我国社区整合现状
1. 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衡量社区整合的两个维度
2. 认同度低和被动参与:社区整合之现状
二 社区文化及其整合意义
1. 社区文化的内涵
2. 社区文化的整合功能
3. 社区文化建设及整合作用的典型案例
第九章 乡约与当代中国乡村社区整合
一 乡约的地方性与农村社区整合
二 现代乡约实践
1. 杨开道的农村地方社会组织
2. 梁漱溟的乡农学校
三 乡约与新农村建设
1. 乡约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 村民自治与新乡约
3. 新乡约与村民委员会及其他自治组织的关系
4. 新乡约的特征
四 村落互助组织案例考察
1. “互助组织”的特点及行事方式
2. 互助组织行事的具体案例
3.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互助组织动用的资源
第十章 社区道德文化教育与社区整合
一 社区道德文化教育:“社学”的经验启示
1. 阳明“社学”之社区整合作用及对当代社区教育的启示
2. 社区道德文化教育:社区教育主要类型
二 社区宗教道德教育与社区整合
1. 宗教的社区道德教育意义
2. 宗教文化对宗教社区的整合作用
三 社区民俗道德教育与社区整合
1. 民俗文化的社区道德教育意义
2. 民俗道德教育与社区整合
四 社区历史道德教育与社区整合
1. 历史记忆的社区道德教育意义
2. 历史道德教育与社区整合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