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论纲

写在前面
总论
1 中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形成:历史与现实
1.1 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村:一个宏观背景
1.2 二元经济下的城乡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农村金融
1.3 二元经济的调整与演进:结构转型与金融支持
专栏1-1 偏向城市的政策及平衡政策的误区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2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农户行为
2.1 农户的融资需求与决策
2.1.1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的基本特征
2.1.2 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分类
2.1.3 农户的融资偏好与影响因素
2.1.4 当前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是不是有效需求?
2.2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
2.2.1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理论基础
2.2.2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实证分析
2.2.3 结论性评价
2.3 农户的正规信贷:争论与评价
2.3.1 农户与正规信贷:争论与方法
2.3.2 关于国家效用的讨论
2.3.3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讨论
2.3.4 结论性评价
2.4 农户的信用和风险偏好:社会、市场和国家的结构性视角
2.4.1 农户的个人信用:道德化的社会资本
2.4.2 农户的社会信任:难以扩展的合作意愿
2.4.3 农户与政府:弱势心理与强依赖
2.4.4 农户的风险承担:技术革新需要“示范”
2.4.5 社会转型中的农户信用:改变可能正在酝酿
2.4.6 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基本结论
专栏2-1 开发针对低端市场的“专门信贷技术——“美信”案例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3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农贷市场
3.1 农贷市场的供求关系
3.1.1 小农经济、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经典理论
3.1.2 中国的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理论模型及推论
3.1.3 中国的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实证检验
3.1.4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读与评价
3.1.5 基本政策建议
3.2 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
3.2.1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格局
3.2.2 农村中的正规金融:垄断的农村信用社及其利率定价
3.2.3 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及其利率决定
3.2.4 农村金融的利率形成机制:垄断供给与市场分割
3.2.5 结论性评价
3.3 金融生态、农户增收与农业发展:省际实证
3.3.1 文献回顾
3.3.2 实证分析与检验
3.3.3 对实证结果的延伸性分析
3.3.4 结论性评价
3.4 金融生态、信息差异与农贷市场中的示范效应:一个微观案例
3.4.1 地方农贷中的金融生态和信息差异:A市的“信用村镇建设”实践
3.4.2 县域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A市的实证检验
3.4.3 基本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4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政府与金融机构
4.1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4.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个简要回顾
4.1.2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介入:争论与评价
4.1.3 政府介入与私人因素的权衡:文化约束与制度发展
4.1.4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定位:在哪里发挥作用?
4.2 中国的国家农贷有效率吗?
4.2.1 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4.2.2 实证分析与检验
4.2.3 结论性评价
4.3 农村金融中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的介入与农信社信贷资源错配
4.3.1 农信社的信贷资源配置决策:基本模型
4.3.2 基本模型的扩展分析
4.3.3 结论性评价
4.4 利益冲突、注资预期与农信社经营困局
4.4.1 模型框架与基本设定
4.4.2 模型分析:关于农信社的几个主要问题
4.4.3 结论性评价
4.5 农村金融中的新型机构:现状与问题
4.5.1 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背景
4.5.2 关于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3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4 关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5 作为“边际增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
专栏4-1 利益链严重失衡与农户的市场弱势:以生猪产业为例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5 破题中国农村金融:农户转型与金融布局
5.1 从“拐杖逻辑”到“贫困陷阱”: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的再解读
5.1.1 文献回顾与评论
5.1.2 分割经济与投资的不可分割性:“贫困陷阱”下的低效率均衡
5.1.3 “自生区域”中的借贷行为:高利贷的逻辑
5.1.4 农贷市场中的政府与市场:“角点解”还是“内点解”?
5.1.5 跳出“贫困陷阱”:集体合作化、适度金融支持与农户社会资本的深化
5.1.6 结论性评价
5.2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为什么金融是重要的?
5.2.1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一个理论假说
5.2.2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实证检验
5.2.3 结论性评价
5.3 农户信贷约束的解除:几个基本命题
5.3.1 农户的信贷约束:基本模型
5.3.2 基本模型的扩展:信息不对称与“差别授信
5.3.3 模型的比较静态推论:几个基本命题
5.3.4 关于模型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评价
5.4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金融:布局未来
5.4.1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未来趋势
5.4.2 未来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
5.4.3 农业保险:金融机制的催化剂
5.4.4 金融是唯一重要的吗?
专栏5-1 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绩效评估
专栏5-2 发展农业保险的国际经验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总论
1 中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形成:历史与现实
1.1 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村:一个宏观背景
1.2 二元经济下的城乡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农村金融
1.3 二元经济的调整与演进:结构转型与金融支持
专栏1-1 偏向城市的政策及平衡政策的误区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2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农户行为
2.1 农户的融资需求与决策
2.1.1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的基本特征
2.1.2 农户金融需求的层次分类
2.1.3 农户的融资偏好与影响因素
2.1.4 当前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是不是有效需求?
2.2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
2.2.1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理论基础
2.2.2 农户的信贷行为和投资偏好:实证分析
2.2.3 结论性评价
2.3 农户的正规信贷:争论与评价
2.3.1 农户与正规信贷:争论与方法
2.3.2 关于国家效用的讨论
2.3.3 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讨论
2.3.4 结论性评价
2.4 农户的信用和风险偏好:社会、市场和国家的结构性视角
2.4.1 农户的个人信用:道德化的社会资本
2.4.2 农户的社会信任:难以扩展的合作意愿
2.4.3 农户与政府:弱势心理与强依赖
2.4.4 农户的风险承担:技术革新需要“示范”
2.4.5 社会转型中的农户信用:改变可能正在酝酿
2.4.6 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基本结论
专栏2-1 开发针对低端市场的“专门信贷技术——“美信”案例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3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农贷市场
3.1 农贷市场的供求关系
3.1.1 小农经济、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经典理论
3.1.2 中国的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理论模型及推论
3.1.3 中国的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实证检验
3.1.4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读与评价
3.1.5 基本政策建议
3.2 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
3.2.1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格局
3.2.2 农村中的正规金融:垄断的农村信用社及其利率定价
3.2.3 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及其利率决定
3.2.4 农村金融的利率形成机制:垄断供给与市场分割
3.2.5 结论性评价
3.3 金融生态、农户增收与农业发展:省际实证
3.3.1 文献回顾
3.3.2 实证分析与检验
3.3.3 对实证结果的延伸性分析
3.3.4 结论性评价
3.4 金融生态、信息差异与农贷市场中的示范效应:一个微观案例
3.4.1 地方农贷中的金融生态和信息差异:A市的“信用村镇建设”实践
3.4.2 县域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发展:基于A市的实证检验
3.4.3 基本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4 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政府与金融机构
4.1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4.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个简要回顾
4.1.2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介入:争论与评价
4.1.3 政府介入与私人因素的权衡:文化约束与制度发展
4.1.4 农村金融中的政府定位:在哪里发挥作用?
4.2 中国的国家农贷有效率吗?
4.2.1 研究样本与模型设定
4.2.2 实证分析与检验
4.2.3 结论性评价
4.3 农村金融中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的介入与农信社信贷资源错配
4.3.1 农信社的信贷资源配置决策:基本模型
4.3.2 基本模型的扩展分析
4.3.3 结论性评价
4.4 利益冲突、注资预期与农信社经营困局
4.4.1 模型框架与基本设定
4.4.2 模型分析:关于农信社的几个主要问题
4.4.3 结论性评价
4.5 农村金融中的新型机构:现状与问题
4.5.1 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背景
4.5.2 关于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3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4 关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5.5 作为“边际增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
专栏4-1 利益链严重失衡与农户的市场弱势:以生猪产业为例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5 破题中国农村金融:农户转型与金融布局
5.1 从“拐杖逻辑”到“贫困陷阱”:农户信用与农贷市场的再解读
5.1.1 文献回顾与评论
5.1.2 分割经济与投资的不可分割性:“贫困陷阱”下的低效率均衡
5.1.3 “自生区域”中的借贷行为:高利贷的逻辑
5.1.4 农贷市场中的政府与市场:“角点解”还是“内点解”?
5.1.5 跳出“贫困陷阱”:集体合作化、适度金融支持与农户社会资本的深化
5.1.6 结论性评价
5.2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为什么金融是重要的?
5.2.1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一个理论假说
5.2.2 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实证检验
5.2.3 结论性评价
5.3 农户信贷约束的解除:几个基本命题
5.3.1 农户的信贷约束:基本模型
5.3.2 基本模型的扩展:信息不对称与“差别授信
5.3.3 模型的比较静态推论:几个基本命题
5.3.4 关于模型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评价
5.4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金融:布局未来
5.4.1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未来趋势
5.4.2 未来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
5.4.3 农业保险:金融机制的催化剂
5.4.4 金融是唯一重要的吗?
专栏5-1 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绩效评估
专栏5-2 发展农业保险的国际经验
本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陈雨露,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高级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学术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马勇,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村金融、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等。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
马勇,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村金融、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等。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
《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从中国农村金融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出发,以一种动态和发展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农户、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结构性视角,对中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这一分析恢复了经济理性在农户经济行为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纳入了中国长期沿袭的历史积淀因子和农村社会转型的当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基本框架对全面理解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洞见。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