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作者:张贞 著
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
丛书: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
页数:244
定价:18.00 元
ISBN-13:9787562235408
ISBN-10:7562235406
去豆瓣看看 新版总序
总序
大众文化人文内涵的追问(代序)
导论
第一章 “日常生活”范畴溯源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
一、作为本体存在的“日常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论日常生活
二、原初性的“日常生活”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眼中的日常生活
三、“日常生活”与异化
——卢卡奇和列菲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意义
一、人类历史的基础
二、个体再生产的家园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特性
一、重复性思维
二、安全需要
三、模仿、类比与规范性符号系统
四、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原则
五、日常满足与过分一般化
第二章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一、在文化工业理论中被疏远的日常生活
二、在艺术世俗化理论中被接近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英美文化唯物主义:大众文化中丰富、能动的“日常生活”
一、日常生活的丰富性
二、日常生活的能动性
第三节 消费社会理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生活”
一、被消费意识解放的日常生活
二、被消费意识制约的日常生活
第三章 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一、精英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悬置
二、主流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改造
三、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的肯定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从彼岸到此岸:精英被大众改写
二、从对抗到交融:主流与大众汇合
三、从农村到城市:民间向都市转移
第三节 不同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分类
一、大众文化区分的日常生活根源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第四章 世俗日常生活的意义——“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一
第五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表现形态之二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张贞,1979年生,河南洛阳人。199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艺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西方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学批评研究。曾在《思想战线》、《厦门大学学报》、《黑龙江社会科学》、《理论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
《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作者们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及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聚合在一起,撰写这一套丛书,其整体构想是,以文学批评论为中心,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在世纪转换时期文学理论的变革、更新。
关于文艺学研究的改革和开拓,早已为国内高校中文系教师以及教育界以外的学术同行所充分重视,并且已经有许多成果问世。粗略地说,人们的努力是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从一个个具体学科问题入手,诸如形象思维问题、悲剧问题、形式美问题、典型问题、文学语言的功能与性质问题……寻求新的看法、新的结论,而在此种寻求过程中间调整或改变旧的学科思维习性和思维方式,锻制新的研究方法;一是设计新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包括确立新的逻辑起点、新的核心概念,重组基本范畴与命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