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理论教程
作者:孟新洋,柯琳 著
出版:中央民族大学 2009.4
丛书:21世纪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理论教育丛书
页数:400
定价:59.00 元
ISBN-13:9787811086638
ISBN-10:7811086638
去豆瓣看看 序 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视野
第一章 民族声乐导论
第一节 民族
第二节 民族声乐
第三节 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民族声乐的属性
第一节 民族性与地域性
第二节 时代性与民众性
第三节 社会性与开放性
第四节 继承性与创新性
第五节 民间性与专业性
第六节 多元性与一体性
第七节 主体性与借鉴性
第三章 民族声乐的历史总述
第一节 欧洲声乐艺术
第二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
第三节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
第四节 “原生态”民歌
第五节 民间歌手
第四章 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民族声乐的诗情美
第二节 民族声乐的旋律美
第三节 民族声乐的声腔美
第四节 民族声乐的韵味美
第五节 民族声乐的色彩美
第六节 民族声乐的润腔美
第七节 民族声乐演唱的美学标准
第五章 民族声乐的体裁与形式
第一节 民族声乐的体裁
第二节 民族声乐的形式
第三节 民族声乐体裁形式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六章 民族声乐创作
第一节 民族声乐创作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民族声乐创作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民族声乐创作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民族声乐表演
第一节 民族声乐表演要素
第二节 民族声乐表演的宏观原则
第三节 民族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第四节 表演中的“神形兼备”
第八章 民族声乐教育
第一节 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九章 民族声乐赛事活动
第一节 中国民族声乐的赛事活动
第二节 中国民族声乐的赛事分类
第三节 中国民族声乐赛事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节 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比赛的争论
第十章 民族声乐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国民族声乐学科理论研究
第二节 中国民族声乐相关理论的交叉性研究
第三节 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构建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中国民族声乐论文目录索引
三、蒙古族民歌谱例选
后记
孟新洋,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歌唱家挤会常务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七、八届专家评委、全国少数民族“金凤奖”大奖赛专家评委。1980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员奖”;1986年6月荣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三名;1991年赴马来西亚主演《伤逝》歌剧,担任男主角,受到极高赞誉。1992年赴澳门参加国际艺术节,受到热烈欢迎。在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方面有“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藏族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技巧”、“民族声乐的气字声的结合问题初探”等论文发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教材曲选》;主持省部级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7年策划的大型民族歌剧《木雕的传说》在民族富大剧院、保利大剧院成功上演。受到同行专家的赞誉。
柯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著有《傩文化刍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丛书·贵州少数民族乐器100种》、合著《民族戏剧学》、《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主编《民族音乐研究新论》等。发表论文“两岸少数民族音乐传承考研之述略”、“整体反观结构整合——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等40余篇。参与多种志书、辞书和教材的撰写工作,如《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音乐宇宙——中国附卷之一·中国乐器》、《中国音乐文化大观》等。2007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观》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做少数民族民歌访谈节目;曾担任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评委。在大学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音乐学概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民歌习唱”、“音乐研究与论文写作”、“歌剧概论与鉴赏”、“民族戏剧研究”、“民族音乐学概论”等课程。
《民族声乐理论教程》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置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和现代化的语境中,既注重探讨各民族声乐艺术作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流动性形态,也强调对作为静态历史积累的整理性概括。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声乐的实际特点,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声乐的特征。论题触及历史,也包含当代;涉及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声乐的形成、发展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涉及新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传统演唱生态格局的影响;论述了中国的民族声乐及其教育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是一部致力于整体性研究的声乐理论教程论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指出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继承传统,立足本土,融合互补,开拓创新”,才是新世纪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之路。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部论著虽无此伟大之功用,然而,对中华民族声乐理论建设、声乐表演与教育,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建设,功莫大
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