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
作者:杨东平  著
出版:新星出版社 2006.1
页数:453
定价:38.00 元
ISBN-10:7802250269
ISBN-13:9787802250260 
去豆瓣看看    引言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
  第一章  城市之风:中国的南与北
  一  从东西到南北
  二  中国的古城和古都
  三  明星城市:“旧长袍的新花边”
  四  南北冲突的现代涵义
  五  从上海到北京
  六  城市的秘密:关于城市的文化理论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
  二  梨园风景:海派京剧
  三  文学革命与海上文坛
  四  京样、京味、京派
  五  京海之争:1930年代的文坛公案
  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双峰对峙
  一  大上海崛起:雄极一时的海派文化
  二  北平:京派文化的乐土
  三  上海人:都市新人类
  四  文人笔下的北平:京味和老北京人
  第四章  新北京:光荣和梦想
  一  “旧城唯上”:1950年代的毁城之争
  二  气象非凡的全能型城市
  三  京味的消解
  四  昔日王府名宅
  五  古都风貌:仍在继续的争论
  六  胡同和大院:两种文化
  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
  一  革命文化和语言文字
  二  革命文化和文化革命
  三  风暴的中心:北京在“文革”中
  四  连结北京的红线:“上海
  五  市民文化:抗拒和变迁
  第六章  海派的嬗变
  一  “大上海沉没”
  二  适应与变形
  三  “上海病”
  四  阁楼里的“中产阶级”
  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
  一  “又多又快,不好不坏”
  二  “上影风格”
  三  海上文坛:呼唤力作
  四  上海美术:没有特点的特点
  五  上海人的新闻兴趣
  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
  一  代的诞生:青年文化的兴起
  二  红卫兵的早期环境:学校和大院
  三  复制和反叛:关于红卫兵文化
  四  从知青到青知: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
  五  崛起和失落:青年知识分子文化
  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
  一  南人和北人
  二  两地人互看
  三  公共汽车小社会.
  四  上海人的价值系统
  精明
  实惠
  合理主义
  规矩和礼数
  世俗化
  西化
  五干大事的北京人
  政治化
  侃大山和幽默
  豪放
  汉子和小生
  六变化中的女性
  上海女郎
  北京姑娘
  婚姻和家庭
  女性的强化
  理想的女性
  第十章  三足鼎立:1990年代新格局
  一  广东文化:世纪末的新北伐
  二  新京味文化:从小说到生活
  青年文化的交接
  京味小说
  王朔小说
  侃和调侃
  王朔现象
  文化衫
  三海派文化的复兴
  第十一章  十字路口的城市
  一  城市的尖叫
  高度竞争
  “城市美化运动”
  二  打造“中国的曼哈顿”
  三  保卫文化的北京
  古都保卫战
  与推土机竞赛
  四  毁城之思
  建筑领域的“革命文化”
  “拆迁经济学”
  谁的城市,怎样规划?
  第十二章  上海新天地
  一  新天地、旧天地
  二  寻找上海
  三  “模范生”神话
  四  失落的文化高地
  五  大政府,小社会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杨东平  著名学者,1949年出生于上海。1972年考取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现任该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先生的名字在读书界为人所知,应该说始于他1994年出版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一书,而更多的人知道他,则是因为他后来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在初版《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义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肯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