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卷)
编者说明
导言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开端(史前至殷末周初)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史前至夏殷时期)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开端
第二编 中国哲学思想的开拓与哲学学派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
第一章 先哲们的思想开拓
第二章 老子的道论与道家学派的形成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第四章 孙武的“知彼知已”与兵家哲学
第五章 黑子的“兼爱”与墨家学派的形成
第三编 百家争鸣与诸子哲学的活跃(战国时期)
第一章 《五千言》与道家哲学的新趋向
第二章 黄老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
第三章 子思、孟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
第四章 庄子学派对道家哲学的发展
第五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哲学
第六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与名辩逻辑
第七章 《易传》的形上追求与辩证法思想
第八章 阴阳家的宇宙图式与历史观
第九章 荀子对儒家哲学的发展
第十章 商鞅与韩非的法家哲学
第四编 儒家经学的统治不同的哲学倾向(两汉时期)
第一章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儒家哲学
第二章 《淮南子》的哲学倾向
第三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哲学特点
第四章 谶纬的神学特征
第五章 扬雄的“法言”与“太玄”论
第六章 桓谭与古文经学的哲学倾向
第七章 王充“疾虚妄”的哲学精神
第八章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思想
第五篇 玄学的兴盛与道教、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一章 何晏、王弼的“贵无”论
第二章 阮籍、嵇康的“自然无为”论
第三章 裴頠的“崇有论”
第四章 郭象的“独化”论与“玄冥之境”
第五章 葛洪、陶弘景的道教哲学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僧肇、慧远的佛教哲学
第七章 形神之辨与范缜的《神灭论》
第六編 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潮的消长与互动
第一章 五通的“三教河一”论与哲学思想
第二章 孔颖达的儒家经学哲学
第三章 天台宗与唯识宗的佛教哲学
第四章 华严宗的佛教哲学
第五章 禅宗的佛教哲学
第六章 成玄英与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
第七章 李筌的“盗机”论与军事辩证法
第八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家哲学与天人新义
第九章 韩愈、李翱的儒家哲学及其新的趋向
第十章 《无能子》与《化书》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下卷)
第七編 宋明新儒家的发展与不同的哲学派别
第八编 宋明理学的衰落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第九编 中国近代哲学的精神困惑与探索历程
第十编 中国现代哲学的不同思潮与理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