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裁判共识论
作者:彭海青 著
出版:法律出版社 2012.5
定价:33.00 元
ISBN-13:9787511829993
ISBN-10:7511829996
去豆瓣看看 导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动机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共识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共识的内涵与分类
一、共识的内涵
二、共识的分类
第二节 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共识理论
一、哈贝马斯的交往共识理论
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
三、两种共识理论的共性方面
第三节 国外促进共识的实践
一、共识组织
二、共识程序
第二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提出
第一节 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必要性
一、社会背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
二、政治背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理论的提出
三、经济背景: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案件数量增长的矛盾
四、司法实践背景:冤假错案的持续出现
第二节 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可行性
一、起点的相似性
二、终点的一致性
三、观念的相通性
四、基本要求的一致性
第三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二、特征
第三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要素
第一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主体
一、刑事裁判共识主体的内涵
二、刑事裁判共识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客体
一、刑事裁判共识客体的内涵
二、刑事裁判共识客体的法律类型
第三节 刑事裁判共识的条件
一、案件真实的发现
二、利益的妥协
三、法律的认同
第四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法律制度体系(一)——诉讼主体共识制度
第六章 刑事裁判共识的法律制度体系(二)——社会共识制度
第七章 我国刑事裁判共识的实践探索及其规范化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彭海青,女,山东省青岛市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2002年、2006年分别在青岛大学、湘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期满出站。已出版著作《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刑事裁判权研究》、《诉讼证明标准研究》、《诉讼程序制度:前沿专论》、《刑事裁判共识论》等5部。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等10余部。获得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颁发的科研奖励近10项。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刑事裁判共识论》主要从理论、立法、实践三个维度对刑事裁判共识问题展开探讨。在理论维度,本书对共识的内涵与分类进行分析,在对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共识理论及其共性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共识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分析刑事裁判与诉讼主体、社会公众的意见之间的冲突现象及其所引发的直接问题与衍生问题的基础上,对将共识理论引入刑事裁判的必要性进行论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