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国华序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目标和范围
1.2 关于上海方言
1.2.1 方言系属
1.2.2 内部变体
1.3 以往的研究
1.4 本项研究的理由
第二章 上海音系
2.0 导言
2.0.1 音节作为基本音韵单位
2.0.2 音节结构的常规分析
2.1 五类音节
2.2 音节成分
2.2.1 声母
2.2.2 韵母
2.2.2.1 介音
2.2.2.2 韵基
2.2.2.3 韵核
2.2.2.4 韵尾
2.2.2.5 对转写和韵母的某些考虑
2.2.3 声调
2.2.4 音节配列
2.3 词几何
2.3.0 引言
2.3.1 声域和哞声
2.3.1.0引言
2.3.1.1 发声域不能仅以[土浊]来定义
2.3.1.2 声域不可能属于声调
2.3.1.3 声域不能是声母辅音的属性
2.3.1.4 声域不能是声母的属性
2.3.1.5 声域不能是元音/韵基/韵母的属性
2.3.1.6 一声域不能是音节的属性
2.3.1.7 声域作为音韵词的属性
2.3.2 音节的层级
2..3.3 介音的音节地位
2.3.5 小结
2.4 音位在上海话音系学中是必要的吗?
2.4.0 吲言
2.4.1 上海话音位处理的麻烦
2.4.1.1 两个调位还是五个?
2.4.1.2 长度区别还是韵尾区别?
2.4.1.3 是否需要“半辅音”
2.4.2 求音位的三种取向
2.4.2.1 实用取向
2.4.2.2 音节取向
2.4.2.3 最小音位库取向
2.4.3 小结
第三章 方法和程序
3.1 实验程序
3.1.1 测试字表
3.1.2 发人
3.1.3 录音
3.1.4 声学仪器和测量步骤
3.2 归一化
3.2.0 引言
3.2.1 基频归一化
3.2.1.0 引言
3.2.1.1 六种基频归一化策略
3.2.1.2 标准指数和离散系数
3.2.1.3 定义频域的策略
3.2.1.4 选择用于归一化的采样点(标准点)
3.2.1.5 再论半音LD转换法
3.2.1.6 对数z-score法与线性z-score法比较
3.2.1.7 LZ转换法的参数和步骤
3.2.2 音强的归一化
3.2.3 时长归一化
3.2.4 小结
第四章 阴平T1的声学性质
4.1 时长
4.1.0 引言
4.1.1 时长和元音高度
4.1.2 时长和性别
4.1.3 时长归一化
4.1.4 小结
4.2 基频
4.2.0 引言
4.2.1 基频高低和元音高度
4.2.1.0引言
4.2.1.1 IFO总体差异
4.2.1.2 个A.IFO指数
4.2.1.3 小结
4.2.2 调头干扰
4.2.3 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4.2.4 T1的基频曲拱
4.2.5 基频分布
4.2.5.0 引言
4.2.5.1 频域
4.2.5.2 起点
4.2.5.3 基频最高值Fmax最低值Fmin和调域之间的关系
4.2.5.4 小结
4.2.6 基频归一化
4.2.6.1 结果
4.2.6.2 讨论
4.2.6.3 小结
4.2.7 总结
4.3 音强
4.3.0 引言
4.3.1 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4.3.2 音强形状
4.3.3 音强分布
4.3.4 音强归一化
4.3.5 基频和音强
4.3.6 小结
第五章 阴去T2的声学性质
5.1 时长
5.1.0 引言
5.1.1 时长和元音高度
5.1.2 时长和性别
5.1.3 时长归一化
5.1.4 小结
5.2 基频
5.2.0 引言
5.2.1 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5.2.1.1 IFO的总体区别
5.2.1.2 个人IFO指数
5.2.1.3 小结
……
第六章 阳去T3的声学性质
第七章 阴入T4的声学性质
第八章 阳入T5的声学性质
第九章 单字调总说
第十章 两字组连调的声学性质
第十一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省略符号和主要术语对照
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