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史·中欧跨文化对话(1988-2005):建设一个多样而协力的世界
作者:乐黛云,金丝燕 主编
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9
丛书:跨文化对话平台
页数:331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305055546
ISBN-10:7305055549
去豆瓣看看 序一/皮埃尔·卡蓝默
序二/乐黛云 金丝燕
前言
第一部分 相互认识与相互理解
起步(AVE,DIV,APM)
跨文化研究院与FPH殊途同归
反思跨文化合作的空间
第一章 1991:相遇广州;1993:蛇口会议
“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国际研讨会
蛇口会议
“欧共体与中国:新经济前景”——澳门会议
第二章 1993:丝绸之路新旅: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
丝绸之路文化巡回研讨会
“欧洲与中国——在探索普遍性中的误读”研讨会《独角兽与龙》
第三章 1995:世界社会峰会北京会议与亚洲会议宣言
反思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维孜莱小组
世界社会峰会北京会议
“澳门,我们又来了!”
第四章 1996: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存——南京会议
相聚于中国江南名城南京
《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
顽石易朽,文墨永存
跨文化对话掀起高潮
1997:相聚维拉尔索——出版计划付诸实施
第五章 《远近丛书》
计划的落实
出乎意料的华章
《远近丛书》首发式
从文学中走出的北国之冬
别出心裁的丛书
主题选择与跨文化阐释
《远近丛书》已出版及待出版分册明细表
读者群
选择作者
作者的自由和跨文化对话的性质
巴黎政治大学讨论《远近丛书》的圆桌会议
两位法国大学生对《远近丛书》的解读
第二部分 中国参与世界事务——中国如何成为世界公民、
第三部分 求同存异、协同共事、迈向集体智慧
附录一 人类进步基金会的中国合作网络
附录二 世界社会论坛的100个建议(选登)
乐黛云,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l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主编。著有:《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英文版)、《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讲演录》(英文版)。
《编年史:中欧跨文化对话(1988-2005)》是一次跨文化对话的编年史。虽然它只是成千上万其他对话中的一次,但我们却喜欢认为,它的持久、频繁和丰富程度都足以使它本身随之具有关于西方和中国跨文化对话的更普遍的教训。
我们希望通过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不断丰富的对话来建设这一世界;而中国人和欧洲人既相似,又不同;既是世界公民,又是不可缩减的两大文明的继承人。
本编年史自诩是这一宏伟冒险事业中的一粒石子。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