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拓宽美国战略理论研究的视阈
一、美国战略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努力开拓美国战略研究的新视角
(二)深入理解美国战略的核心理念与行为偏向
(三)积极探讨中国规避美国战略压力的途径
(四)认真梳理与回应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研究中的文化热潮
二、战略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
(一)美国的战略文化研究
(二)中国的战略文化研究
(三)世界其他国家的战略文化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结构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基本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战略文化:战略选择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战略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外国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学者对战略文化的概念界定
(三)对中外学者战略文化定义之比较
(四)对战略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二、战略选择研究的新视角
(一)战略选择研究的理论视角之争
(二)战略文化对抗新现实主义:替代、补充还是融合?
(三)战略文化与新现实主义分析效力之比较
(四)从战略文化视角分析美国战略选择之理由
第二章 美国战略文化的理论建构
一、美国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二、美国战略文化演化机制(Ⅰ):生成
(一)美国战略文化的生成机理
(二)美国战略文化生成的内在因素
(三)美国战略文化生成的外部因素
三、美国战略文化演化机制(Ⅱ):发展与变革
(一)美国战略文化的稳定发展
(二)美国战略文化的变革
四、美国战略文化的特性
(一)进取性与外向性
(二)理想性与简单性
(三)全球性与同化性
第三章 美国战略文化的核心内涵
一、美国战略价值观
(一)二元对立、物竞天择的世界观
(二)自我中心的价值观
(三)“天定命运”的使命观
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模式
(一)零和博弈的国家安全观
(二)“世界领袖”的目标观
(三)崇尚实力的力量观
(四)软硬兼重的手段观
(五)实用主义的途径观
三、美国军事战略思维模式
(一)“善恶对决”的战争观
(二)绝对优势与安全的军事目标观
(三)崇尚武力的实力观
(四)以战制胜的手段观
(五)工程技术式途径观
四、小结:权力理想主义:美国战略思维的核心范式
第四章 美国战略文化的外围内涵(Ⅰ):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偏向模式
一、目标选择模式:功利与道义
(一)对道义目标的追求
(二)对功利目标的追求
(三)功利目标压倒道义目标
二、样式选择模式:六种安全战略选择i
(一)孤立与扩张/干预
(二)均势与优势/霸权
(三)遏制与接触
三、手段选择模式:硬实力与软实力
(一)硬实力运用特点
(二)软实力运用特点
四、途径选择模式:六种战略途径选择
(一)海权与陆权
(二)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
(三)直接战略与间接战略
第五章 美国战略文化的外围内涵(Ⅱ):军事战略选择的偏向模式
一、目标选择模式: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
(一)军事目标服从、服务于政治目标
(二)军事目标优于政治目标
二、样式选择模式:六对战略样式
(一)进攻与防御
(二)速决战与持久战
(三)正规战与非正规战
(四)实战与威慑
(五)本土防御与前沿防御
(六)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三、途径选择模式:直接路线与间接路线
(一)直接路线战略
(二)间接路线战略
四、小结:美国战略选择偏向模式的规律:复杂中的平衡
第六章 21世纪美国战略文化嬗变与霸权战略选择
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化的变革与延续
(一)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偏向模式的新变化
(二)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的延续
二、美国军事战略文化的变革与延续
(一)军事战略选择偏向模式的新变化
(二)军事战略思维的延续
三、21世纪美国的霸权战略选择
(一)以实力为核心的利益观:美国战略的永恒主线
(二)念兹在兹的“自由”观:美国战略中的“幽灵”
(三)美国优势主导下的均势观:美国战略谋霸的精髓
(四)以霸权为归依的使命观:美国战略的最终诉求
第七章 冷战后美国战略文化下的对华战略选择
一、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遏制”与“接触”:两种选择的争论
(二)“两面下注”的“接触+遏制”战略
(三)接触是手段,遏制是目的
二、美国战略文化下的台湾问题
(一)战略模糊与战略清晰
(二)战略博弈与军事介入
三、未来中美互动关系的前景展望
(一)中美互动关系:冲突、合作、竞争
(二)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所在
第八章 战略文化与国家兴衰——美国霸权兴衰与中华文明复兴的未来
一、美国霸权历程的战略文化反思
(一)美国霸权兴盛的战略文化成因
(二)美国战略文化的内在缺陷
(三)美国全球霸权的未来
二、中华文明复兴的未来
(一)美国崛起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二)中华文明复兴的和平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