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保护

目 录内容简介
第一篇农业环境保护基础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农业环境1
一、环境和农业环境基本概念1
二、农业环境特点2
三、农业环境组成2
第二节农业环境问题2
一、环境问题2
二、农业环境问题3
三、农业环境问题分类3
四、当代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成因6
第三节农业环境保护内容和任务8
一、农业环境保护的分支学科8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当前任务9
三、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10
主要参考文献13
第二章农业环境生态系统14
第一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与
特点14
一、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14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17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特点18
第二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能量
流动与能量利用效率18
一、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式18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特点19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辅助能和
辅助能的利用效率19
第三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物质
循环21
一、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的一般模式21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特点22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输入、
输出的数量特征与养分平衡23
四、农村污染物的循环及其危害24
第四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初级
生产力24
一、初级生产力概念24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现状24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的提高途径25
主要参考文献28
第三章农业环境资源问题29
第一节农业环境资源概述29
一、农业环境资源的概念、特征和
属性29
二、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主要
问题31
第二节农业土地资源32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分类32
二、农用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和
土地生产潜力34
三、我国土地资源35
四、土地资源问题对策37
第三节农业水资源37
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38
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9
第四节农业气候资源41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41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分类与度量43
三、农业气候生产力与中国农业
气候区划46
四、我国农业气候资源47
第五节农业生物资源49
一、农业生物资源及其特征49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价值50
三、中国农业生物资源52
主要参考文献57
第四章人口、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59
第一节人口与农业环境59
一、人口问题概念59
二、中国人口问题59
三、人口压力与农业环境的承载力61
第二节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62
一、中国粮食发展历程62
二、中国粮食问题62
三、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因素63
四、粮食安全与农业环境64
第三节农业环境及其与人口、
粮食的关系65
一、农业环境及其与人口、粮食关系
概述65
二、人口、粮食问题对农业环境的
影响66
三、农业环境对人口、粮食问题的
影响67
四、建立农业环境与人口、粮食的
新型关系67
主要参考文献69
第五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70
第一节温室效应与农业生产70
一、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70
二、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1
三、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72
四、应对温室效应影响的农业生产
对策77
第二节酸雨与农业生产77
一、酸雨77
二、酸雨对农业的危害79
三、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0
第三节土壤荒漠化和沙尘暴与农业
生产81
一、荒漠化和沙尘暴形成原因81
二、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危害81
三、荒漠化和沙尘暴对农业生产
的危害82
四、荒漠化和沙尘暴的防治对策83
第四节淡水资源与农业生产84
一、农业生产对淡水资源的消耗85
二、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85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86
四、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污染86
五、淡水资源的污染与紧缺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及对策87
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
主要技术途径87
主要参考文献89
第二篇农业环境污染原理
第六章农业环境生态毒理90
第一节污染物的生态毒效应90
一、生态毒效应的指标90
二、污染物剂量与毒效应的关系90
三、污染物毒性参数与毒性分级91
第二节农业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
作用途径及致毒机理95
一、污染物的动植物吸收、摄取
与生物致毒95
二、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与污染
危害98
三、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与生态危害102
四、污染物的生态增毒与危害105
五、污染物的其他生态效应108
第三节影响农业环境生态毒作用
因素109
一、污染物的类型与特性109
二、污染物的联合毒作用109
三、农业环境生物特性110
四、环境因素111
第四节农业环境生态毒性诊断112
一、化学诊断法112
二、植物指示法113
三、动物指示法114
四、微生物指示法115
五、生物标记物法116
六、遥感诊断法116
主要参考文献117
第七章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119
第一节水体污染与农业生产119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119
二、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120
三、水体中污染物指标121
四、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122
五、主要水体污染物对农作物的
危害123
六、农业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126
第二节大气污染与农业生产126
一、大气污染及污染源126
二、大气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127
三、大气污染物指标128
四、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毒性
分级129
五、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
危害130
第三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业
生产136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136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机理138
三、土壤指标139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危害140
五、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
影响144
主要参考文献145
第八章农药污染147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147
一、农药的定义147
二、农药的分类147
第二节农药发展概况148
一、世界农药发展概况148
二、我国农药的发展和使用概况150
第三节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51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51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156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157
第四节农药污染的危害效应157
一、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57
二、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59
三、农药对陆生生物的影响159
四、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163
主要参考文献165
第九章农田氮、磷污染166
第一节农田氮磷污染概况166
一、农田氮磷污染问题166
二、农田氮磷的来源167
第二节氮、磷在土壤环境中形态
转化及迁移损失规律173
一、氮、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和转化
机理173
二、农田氮素的损失途径及影响
因素178
三、农田磷素的损失途径及影响
因素184
四、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中氮、
磷非点源污染研究187
第三节农田氮磷污染的生态环境
效应188
一、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188
二、氮磷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192
三、氮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93
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三篇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第十章生态农业技术195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195
一、世界替代农业的发展与特点195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196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模式197
一、物种共生模式197
二、农田合理间套作的结构优化
模式199
三、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
模式199
四、种养配套互补的循环模式199
五、农林间作或混林农业模式201
六、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201
七、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立体农业
模式202
八、庭院经济模式202
九、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
利用模式203
十、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203
第三节生态农业技术体系203
一、生态农业技术的含义与概况203
二、生态农业技术特点204
三、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类型及
技术要点204
主要参考文献215
第十一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217
第一节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防治
技术217
一、农田氮磷流失的监测217
二、农田氮磷流失最佳管理行为
原则220
三、农田氮磷流失的源头控制220
四、农田氮磷流失的治理措施222
第二节农药污染的防治技术226
一、改善农药品种结构226
二、建立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技术
体系227
三、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
技术228
四、大力发展精确施药技术229
五、提倡生物防治技术231
主要参考文献231
第十二章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233
第一节农业废弃物污染概述233
一、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及特点233
二、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233
第二节农业作物秸秆处理与综合
利用技术235
一、农业作物秸秆的特性235
二、农业作物秸秆处理与利用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235
三、农业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技术237
第三节农业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及
综合利用技术240
一、农业畜禽粪便的特性240
二、农业粪便治理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241
三、农业畜禽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
技术242
第四节农业生活垃圾处理与综合
利用技术247
一、农业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性247
二、农业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
面临的问题248
三、农业生活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
技术248
主要参考文献250
第十三章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251
第一节城市及工业废物的分类和
特性251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的分类251
二、工业固体废物251
三、危险废物252
四、城市固体废物与污水污泥253
第二节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
途径与技术255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
途径255
二、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堆肥
技术255
三、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甲烷化
技术258
四、工业有机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
饲料技术263
五、利用工矿业废物生产复合肥料
技术268
第三节城市及工业废物对农业
的污染及防治技术272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对农业的污染273
二、农田污染防治对策273
主要参考文献275
第十四章污水土地处理技术277
第一节污水土地处理概述277
一、污水土地处理的含义277
二、污水土地处理的净化机理277
三、污水土地处理优点278
四、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278
第二节污水土地处理工艺279
一、慢速渗滤系统279
二、快速渗滤系统283
三、地表漫流系统287
四、地下渗滤系统290
五、湿地294
第三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在农村
环境中的应用前景299
一、农村生活污水发生特点及处理
现状299
二、农村养殖废水处理现状300
主要参考文献304
第十五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306
第一节污染土壤修复的概念与
分类306
一、土壤修复的概念306
二、土壤修复的分类306
第二节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基础306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
基础306
二、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基础308
第三节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体系310
一、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310
二、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313
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314
四、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319
五、植物修复发展趋势327
第四节污染土壤修复的发展
趋势327
一、完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328
二、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
技术328
三、发展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技术329
四、发展强化措施329
主要参考文献331
第四篇农业环境保护管理
第十六章农业环境监测332
第一节农业环境监测目的意义332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含义332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332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332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内容332
第二节方法手段333
一、调查333
二、样品的采集与保存333
三、样品的预处理333
四、理化分析335
五、生物监测338
六、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338
第三节农业环境污染监测技术339
一、水污染监测339
二、大气污染监测346
三、土壤污染监测356
四、生物体污染监测361
五、固体废物监测364
六、噪声污染监测366
七、放射性污染监测368
八、生态监测371
主要参考文献372
第十七章农业环境质量评价373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基础373
一、概述373
二、环境标准373
三、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76
第二节农业污染源调查与环境
质量现状评价381
一、农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381
二、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
评价384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387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87
二、水环境影响评价390
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94
四、噪声环境影响评价397
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00
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404
主要参考文献409
第十八章农产品安全与管理410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410
一、农产品安全的内涵410
二、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性411
三、我国农产品污染和安全现状413
第二节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416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416
二、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体系419
三、农产品质量认证421
第三节我国的安全农产品425
一、无公害农产品425
二、绿色食品426
三、有机食品429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
食品三者关系430
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措施432
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2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肥料选择434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草害
防治436
主要参考文献438
第十九章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439
第一节农业环境保护规划439
一、农业环境保护规划概述439
二、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及
基本原则440
三、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程序440
四、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及
方法441
五、农业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管理448
第二节农业环境管理概述450
一、农业环境管理概念、内容与
特点450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与作用451
第三节农业环境管理基本职能与
手段452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452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453
第四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与
制度454
一、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454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456
三、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制度458
四、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规定462
主要参考文献463
第二十章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464
第一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概况464
一、持续发展是21世纪农业与农村
发展的主题464
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客观必然性464
三、农业与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464
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进展466
五、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目标和要求469
第二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理论47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470
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原理472
三、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473
第三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技术478
一、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
设计478
二、持续农业的典型模式481
三、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技术484
第四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践488
一、东南沿海滩涂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88
二、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93
三、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96
四、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试验示范区的建设497
主要参考文献499
附录我国农业环境相关标准、法律、法规501
附录1我国农业环境相关标准501
附录2我国农业环境相关国家
法律501
附录3我国农业环境相关办法
规定502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农业环境1
一、环境和农业环境基本概念1
二、农业环境特点2
三、农业环境组成2
第二节农业环境问题2
一、环境问题2
二、农业环境问题3
三、农业环境问题分类3
四、当代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成因6
第三节农业环境保护内容和任务8
一、农业环境保护的分支学科8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当前任务9
三、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10
主要参考文献13
第二章农业环境生态系统14
第一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与
特点14
一、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14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17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特点18
第二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能量
流动与能量利用效率18
一、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式18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特点19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辅助能和
辅助能的利用效率19
第三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中物质
循环21
一、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的一般模式21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特点22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输入、
输出的数量特征与养分平衡23
四、农村污染物的循环及其危害24
第四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初级
生产力24
一、初级生产力概念24
二、农业环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现状24
三、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的提高途径25
主要参考文献28
第三章农业环境资源问题29
第一节农业环境资源概述29
一、农业环境资源的概念、特征和
属性29
二、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主要
问题31
第二节农业土地资源32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和分类32
二、农用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和
土地生产潜力34
三、我国土地资源35
四、土地资源问题对策37
第三节农业水资源37
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38
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39
第四节农业气候资源41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41
二、农业气候资源的分类与度量43
三、农业气候生产力与中国农业
气候区划46
四、我国农业气候资源47
第五节农业生物资源49
一、农业生物资源及其特征49
二、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价值50
三、中国农业生物资源52
主要参考文献57
第四章人口、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59
第一节人口与农业环境59
一、人口问题概念59
二、中国人口问题59
三、人口压力与农业环境的承载力61
第二节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62
一、中国粮食发展历程62
二、中国粮食问题62
三、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因素63
四、粮食安全与农业环境64
第三节农业环境及其与人口、
粮食的关系65
一、农业环境及其与人口、粮食关系
概述65
二、人口、粮食问题对农业环境的
影响66
三、农业环境对人口、粮食问题的
影响67
四、建立农业环境与人口、粮食的
新型关系67
主要参考文献69
第五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70
第一节温室效应与农业生产70
一、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70
二、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1
三、农业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72
四、应对温室效应影响的农业生产
对策77
第二节酸雨与农业生产77
一、酸雨77
二、酸雨对农业的危害79
三、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0
第三节土壤荒漠化和沙尘暴与农业
生产81
一、荒漠化和沙尘暴形成原因81
二、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危害81
三、荒漠化和沙尘暴对农业生产
的危害82
四、荒漠化和沙尘暴的防治对策83
第四节淡水资源与农业生产84
一、农业生产对淡水资源的消耗85
二、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85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86
四、农业生产对地下水的污染86
五、淡水资源的污染与紧缺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及对策87
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
主要技术途径87
主要参考文献89
第二篇农业环境污染原理
第六章农业环境生态毒理90
第一节污染物的生态毒效应90
一、生态毒效应的指标90
二、污染物剂量与毒效应的关系90
三、污染物毒性参数与毒性分级91
第二节农业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
作用途径及致毒机理95
一、污染物的动植物吸收、摄取
与生物致毒95
二、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与污染
危害98
三、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与生态危害102
四、污染物的生态增毒与危害105
五、污染物的其他生态效应108
第三节影响农业环境生态毒作用
因素109
一、污染物的类型与特性109
二、污染物的联合毒作用109
三、农业环境生物特性110
四、环境因素111
第四节农业环境生态毒性诊断112
一、化学诊断法112
二、植物指示法113
三、动物指示法114
四、微生物指示法115
五、生物标记物法116
六、遥感诊断法116
主要参考文献117
第七章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119
第一节水体污染与农业生产119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119
二、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120
三、水体中污染物指标121
四、水体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122
五、主要水体污染物对农作物的
危害123
六、农业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126
第二节大气污染与农业生产126
一、大气污染及污染源126
二、大气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127
三、大气污染物指标128
四、危害植物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毒性
分级129
五、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农作物的
危害130
第三节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农业
生产136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136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机理138
三、土壤指标139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危害140
五、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
影响144
主要参考文献145
第八章农药污染147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与分类147
一、农药的定义147
二、农药的分类147
第二节农药发展概况148
一、世界农药发展概况148
二、我国农药的发展和使用概况150
第三节农药对环境的污染151
一、农药对土壤的污染151
二、农药对水体的污染156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157
第四节农药污染的危害效应157
一、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57
二、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59
三、农药对陆生生物的影响159
四、农药污染的生态效应163
主要参考文献165
第九章农田氮、磷污染166
第一节农田氮磷污染概况166
一、农田氮磷污染问题166
二、农田氮磷的来源167
第二节氮、磷在土壤环境中形态
转化及迁移损失规律173
一、氮、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和转化
机理173
二、农田氮素的损失途径及影响
因素178
三、农田磷素的损失途径及影响
因素184
四、区域尺度上农田土壤中氮、
磷非点源污染研究187
第三节农田氮磷污染的生态环境
效应188
一、氮磷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188
二、氮磷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192
三、氮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93
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三篇农业环境保护技术
第十章生态农业技术195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195
一、世界替代农业的发展与特点195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196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模式197
一、物种共生模式197
二、农田合理间套作的结构优化
模式199
三、用养结合的集约型规模经营
模式199
四、种养配套互补的循环模式199
五、农林间作或混林农业模式201
六、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201
七、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立体农业
模式202
八、庭院经济模式202
九、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
利用模式203
十、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203
第三节生态农业技术体系203
一、生态农业技术的含义与概况203
二、生态农业技术特点204
三、生态农业技术的主要类型及
技术要点204
主要参考文献215
第十一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217
第一节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防治
技术217
一、农田氮磷流失的监测217
二、农田氮磷流失最佳管理行为
原则220
三、农田氮磷流失的源头控制220
四、农田氮磷流失的治理措施222
第二节农药污染的防治技术226
一、改善农药品种结构226
二、建立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技术
体系227
三、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过程控制
技术228
四、大力发展精确施药技术229
五、提倡生物防治技术231
主要参考文献231
第十二章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233
第一节农业废弃物污染概述233
一、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及特点233
二、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233
第二节农业作物秸秆处理与综合
利用技术235
一、农业作物秸秆的特性235
二、农业作物秸秆处理与利用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235
三、农业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资源化
技术237
第三节农业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及
综合利用技术240
一、农业畜禽粪便的特性240
二、农业粪便治理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241
三、农业畜禽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
技术242
第四节农业生活垃圾处理与综合
利用技术247
一、农业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特性247
二、农业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现状及
面临的问题248
三、农业生活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
技术248
主要参考文献250
第十三章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251
第一节城市及工业废物的分类和
特性251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的分类251
二、工业固体废物251
三、危险废物252
四、城市固体废物与污水污泥253
第二节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
途径与技术255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
途径255
二、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堆肥
技术255
三、城市垃圾与污水污泥甲烷化
技术258
四、工业有机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
饲料技术263
五、利用工矿业废物生产复合肥料
技术268
第三节城市及工业废物对农业
的污染及防治技术272
一、城市及工业废物对农业的污染273
二、农田污染防治对策273
主要参考文献275
第十四章污水土地处理技术277
第一节污水土地处理概述277
一、污水土地处理的含义277
二、污水土地处理的净化机理277
三、污水土地处理优点278
四、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组成278
第二节污水土地处理工艺279
一、慢速渗滤系统279
二、快速渗滤系统283
三、地表漫流系统287
四、地下渗滤系统290
五、湿地294
第三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在农村
环境中的应用前景299
一、农村生活污水发生特点及处理
现状299
二、农村养殖废水处理现状300
主要参考文献304
第十五章污染土壤修复技术306
第一节污染土壤修复的概念与
分类306
一、土壤修复的概念306
二、土壤修复的分类306
第二节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基础306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
基础306
二、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基础308
第三节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体系310
一、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310
二、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313
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314
四、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319
五、植物修复发展趋势327
第四节污染土壤修复的发展
趋势327
一、完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328
二、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
技术328
三、发展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
技术329
四、发展强化措施329
主要参考文献331
第四篇农业环境保护管理
第十六章农业环境监测332
第一节农业环境监测目的意义332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含义332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332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332
四、环境监测的方法和内容332
第二节方法手段333
一、调查333
二、样品的采集与保存333
三、样品的预处理333
四、理化分析335
五、生物监测338
六、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338
第三节农业环境污染监测技术339
一、水污染监测339
二、大气污染监测346
三、土壤污染监测356
四、生物体污染监测361
五、固体废物监测364
六、噪声污染监测366
七、放射性污染监测368
八、生态监测371
主要参考文献372
第十七章农业环境质量评价373
第一节环境质量评价基础373
一、概述373
二、环境标准373
三、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76
第二节农业污染源调查与环境
质量现状评价381
一、农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381
二、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
评价384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387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387
二、水环境影响评价390
三、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94
四、噪声环境影响评价397
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400
六、区域环境影响评价404
主要参考文献409
第十八章农产品安全与管理410
第一节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410
一、农产品安全的内涵410
二、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性411
三、我国农产品污染和安全现状413
第二节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416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416
二、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体系419
三、农产品质量认证421
第三节我国的安全农产品425
一、无公害农产品425
二、绿色食品426
三、有机食品429
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
食品三者关系430
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措施432
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32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肥料选择434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病虫草害
防治436
主要参考文献438
第十九章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439
第一节农业环境保护规划439
一、农业环境保护规划概述439
二、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及
基本原则440
三、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程序440
四、农业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及
方法441
五、农业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管理448
第二节农业环境管理概述450
一、农业环境管理概念、内容与
特点450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与作用451
第三节农业环境管理基本职能与
手段452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452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453
第四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与
制度454
一、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454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456
三、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制度458
四、保护农业环境的法律规定462
主要参考文献463
第二十章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464
第一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概况464
一、持续发展是21世纪农业与农村
发展的主题464
二、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客观必然性464
三、农业与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464
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进展466
五、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
目标和要求469
第二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理论470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470
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原理472
三、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473
第三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技术478
一、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
设计478
二、持续农业的典型模式481
三、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技术484
第四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践488
一、东南沿海滩涂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88
二、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93
三、黄淮海平原地区农业与农村
可持续发展496
四、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试验示范区的建设497
主要参考文献499
附录我国农业环境相关标准、法律、法规501
附录1我国农业环境相关标准501
附录2我国农业环境相关国家
法律501
附录3我国农业环境相关办法
规定502
目 录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各项技术成果和
相关研究进展的著作。全书共分四篇二十章,以农业生态环境为
主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农业环境保护基础、原理、技术和管理
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包括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农业环境资源问
题,人口、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生态毒理,环境污染
与农业生产,农药污染,农田氮、磷污染,生态农业技术,农业
废弃物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和污
染防治技术,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农业环境
监测,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安全与管理,农业环境规划管
理,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翔实,文字深入浅出,对农业环境保
护的科学研究、监测管理、教育培训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适合于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
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相关研究进展的著作。全书共分四篇二十章,以农业生态环境为
主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农业环境保护基础、原理、技术和管理
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包括农业环境生态系统,农业环境资源问
题,人口、粮食问题与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生态毒理,环境污染
与农业生产,农药污染,农田氮、磷污染,生态农业技术,农业
废弃物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城市及工业废物农业利用和污
染防治技术,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农业环境
监测,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安全与管理,农业环境规划管
理,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翔实,文字深入浅出,对农业环境保
护的科学研究、监测管理、教育培训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适合于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
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当当缺货N个月 | ![]() 6天前更新 |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