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在发酵工业中的地位
第二节 工业微生物育种的进展
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基础
第一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形态
二、原核生物及病毒染色体结构
三、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四、染色体数目
第二节 核酸
一、核酸
二、RNA
三、DNA
第三节 基因的组织与结构
一、基因组
二、基因
三、遗传密码
第三章 基因突变
第一节 突变的分子机制
一、基因突变
二、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组变
第二节 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
一、突变引起遗传性状改变
二、突变型的种类
第三节 突变体的形成
一、突变体的形成过程
二、突变的修复
三、突变的表型效应
四、表型延迟
第四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
一、物理诱变剂的生物学效应
二、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三、电离辐射
四、近年来发展的新型物理诱变剂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
一、碱基类似物
二、烷化剂
三、脱氨剂(以亚硝酸为例)
四、移码诱变剂
五、羟化剂(以羟胺为例)
六、金属盐类
七、其他化学诱变剂
八、化学诱变剂的安全操作
第三节 生物诱变剂
一、噬菌体
二、基因诱变剂
第五章 工业微生物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第一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一、从土壤中采样
二、根据微生物生理特点采样
三、特殊环境下采样
第二节 含微生物样品的富集培养
一、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
二、控制培养条件
三、抑制不需要的菌类
第三节 好氧微生物的分离
一、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法
二、利用平皿中的生化反应进行分离
三、组织分离法
四、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
五、通过控制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分离
第四节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一、厌氧培养中几种除氧方法
二、红螺菌的分离
三、反硝化细菌的分离
四、脱氮硫杆菌的分离
五、乳酸菌的分离
第五节 野生型目的菌株的筛选和菌株鉴定
一、初筛
二、复筛
三、菌株鉴定
第六节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的采样、分离筛选
二、极端微生物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七节 生物可降解塑料(PHA)菌株的分离筛选
一、生物可降解塑料概况
二、获得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微生物途径和菌株分离方法
三、PHA的合成机制和发酵特点
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试验设计和准备工作
一、诱变前对出发菌株的了解
二、全面了解菌种特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三、了解影响菌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四、了解菌种有效产物中的各种组分
在代谢合成过程中与培养条件的关系
五、建立一个准确、简便、快速检测产物的方法
六、研究最佳的菌种保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步骤与方法
一、出发菌株
二、出发菌株的纯化
三、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四、诱变剂及诱变剂量
五、诱变剂的处理方式
六、影响突变率的因素
第三节 突变株的常规分离与筛选
一、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二、筛选的程序
三、分离和筛选
四、摇瓶液体培养
五、产物活性测定
六、摇瓶数据的调整和有关菌株特性的观察分析
七、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调整
八、变种的特性研究与鉴定
九、诱变育种实例
第四节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一、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应用
第五节 温敏突变株的筛选
一、温敏突变株的特性
二、温敏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三、温敏突变株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节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一、烈性噬菌体及其效价的测定
二、温和性噬菌体及溶源菌
三、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四、抗性菌株的特性研究
五、抗噬菌体菌株选育的实例
第七节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的正交法
一、正交的含义
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七章 工业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
第八章 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第九章 工业微生物原生质体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第十章 微生物基因组改组育种
第十一章 基因工程育种
第十二章 分子定向进化育种
第十三章 高通量筛选技术
第十四章 工业微生物菌种复壮与保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