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作者:慕景强 著
出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7
页数:344
定价:39.00 元
ISBN-13:9787811363487
ISBN-10:7811363488 
去豆瓣看看    缘起:为什么偏偏是西医?
  上篇
  第一章 滥觞
  第一节 西医来袭的幕后
  1 夕阳下的大清国
  2 那把柳叶刀——西医的出现
  3 暮鼓晨钟——清末医学教育的一些改革举措
  第二节 我国西医历史上的几个第一
  1 第一位来华医生
  2 第一个学西医的中国人——关韬
  3 中国第一个西医毕业生——黄宽
  4 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澳门眼科医院
  5 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校
  6 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学校——北洋医学堂
  第三节 凝聚:成立自己的组织
  1 中国博医会轶事
  2 说话的地方:办刊
  第四节 西医书从哪里来?
  1 译书出版奇人丁福保
  2 中国早期其他西医书籍的编译
  第一章 盘点
  第二章 曲折(1911年~1926年)
  第一节 利益纷争下的医学教育市场
  1 第一类:列强之争
  2 第二类:中外之争(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3 第三类:国内派别之争
  第二节 自己人的组织——中华医学会
  1 社团之概念
  2 中华医学会传奇
  3 雨后春笋——民国医学社团及期刊
  第三节 契机——两次学制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 1912~1913学制
  2 1922新学制
  3 两次学制改革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破冰——医学院校里出现女生
  1 早期习医女子的影像
  2 女子习医的独特要求
  3 正规化
  4 前景
  第二章 盘点
  第三章 自强(1927年~1937年)
  第一节 本土化的标志——上海医学院的创立
  1 理论先行
  2 时机成熟
  3 战上海——创办国人自己的医学院
  第二节 正道——医学教育机构与课程标准
  1 卫生行政与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立与沿革
  2 医学教育委员会
  3 课程标准
  4 教材建设
  5 教科书的审查
  第三节 成绩
  1 数据说明问题——抗战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情况
  2 还我主权
  3 有了规矩,才成方圆——法律法规的健全
  4 亮点——中央苏区的成绩
  第四章 创伤(1937年~1949年)
  第一节 日本人来了
  第二节 长征——医学院校的内迁
  1 漫漫征途
  2 艰苦岁月,智慧之花开放
  3 我要回去——战后内迁院校的回迁
  第三节 留守一族
  1 他们是盟友——德国办的医学校
  2 坚持持在敌占区的日子——未迁的院校
  3 投降派——受日本招安的伪医学院校
  第四节 还剩下了什么?
  上篇盘点
  中篇
  第五章 教会(医学教育)
  第一节 “拯救”东方之路
  1 教会为什么选择了医学教育?
  2 被妖魔化了的西医——天津仇教案始末
  3 教会教育世俗化在医学教育中的表现
  4 教会医学教育的终结
  第二节 解剖教会医学教育——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样本
  1 曾经的圣约翰
  2 独树一帜的圣约翰
  3 教会西医高等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走进历史的教会医学教育
  1 医学是崇高的
  2 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
  3 强迫是不对的
  第五章盘点
  第六章 国立(医学教育)
  第一节 欲自立,先国立
  1 中国自办的第一所国立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2 终于有了自己的解剖法
  3 成绩是主要的
  第二节 从北京到上海——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特点分析
  1 严格的入学要求与考试
  2 渐趋完善的学制改革
  3 追求实用的课程设置
  4 基础与临床并重的教学方法
  5 立足长远的师资培养制度
  第三节 一言难尽的政府办医学
  1 不堪其重的使命
  2 尚需规范的制度
  3 先进的管理思路
  第七章 私立1(医学教育)
  第一节 投资中国
  1 民国期间外国政府或财团办西医高等教育
  2 同济简史
  第二节 从同济看私立办学
  ……
  第八章 私立2(医学教育)
  中篇
  下篇
  尾声民国西医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文献出处
  附录1 近代中国西医史年表(1800年~1949年)
  附录2 上海出版的医药类期刊一览(含中医类及已经停办的)
  附录3 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编审委员会图书审查及审查致酬办法
  附录4 审查格氏系统解剖学二版意见书及来往函件
  附录5 审查汉译第八版《哈氏生理学》意见书及来往函件
  附录6 国立大学医学院及独立医学院名单
  附录7 协和1922年~1923年课程表
  附录8 协和1925年~1926年课程表
  附录9 协和1931年~1932年课程表
  附录10 外科医生工作日程表
  附录11 中国学生对当年日本教师的回忆
  代跋大禹后人的一生坚守——记医史学家姒元翼
  慕景强,男,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富饶乡,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先后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居杭州,在高校从事编辑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教育史,喜欢电影,专心于网球及自行车运动,闲时为《健康报》写专栏。
  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西医教育本土化发展为背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考察了西医及其医学教育的导人,具体分析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历程,认真探讨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当今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深刻阐述了民国西医高等教育历史经验的现实启示:一是办学模式多元,流派纷呈,在竞争的环境下,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二是医学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建立教育资源合作互补机制;三是应建立生物一心理.社会的医学教育模式;四是处在科技革命时代,在重视知识技术的同时,要增强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作者的这些见解,涉及西医高等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性,值得重视。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