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与效率
作者:姚海明著
出版: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0
丛书:金融博士论丛(第10辑)
页数:224
定价:20.00 元
ISBN-13:9787504944689
ISBN-10:7504944688
去豆瓣看看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的思考
1.2 主要概念
1.2.1 储蓄
1.2.2 投资
1.2.3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
1.2.4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
1.2.5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1.3 本书的结构安排
1.4 本书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4.1 主要观点
1.4.2 主要创新之处
2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理论分析
2.1 有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理论综述
2.1.1 古典学派
2.1.2 魏克塞尔的观点
2.1.3 凯恩斯主义
2.1.4 新古典主义
2.1.5 经济发展理论
2.2 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论
2.2.1 初始桃花源的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2.2.2 分工和货币产生后的桃花源的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2.2.3 早期融资中介产生后的桃花源的储蓄向投资转化阶段
2.2.4 引入现代金融制度后的现代桃花源的储蓄和投资转化阶段
3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考察
3.1 中国计划经济下的储蓄形成与储蓄结构
3.1.1 储蓄形成机制
3.1.2 储蓄结构
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储蓄向投资转化
3.2.1 计划机制主导的储蓄向投资转化
3.2.2 高储蓄率、高转化率与低边际生产率
3.2.3 低转化效率与政府直接开发经济体制
4 中国经济转型期储蓄问题与结构的变化
4.1 国民储蓄总量与结构的变化
4.1.1 国民储蓄总量的变化
4.1.2 政府储蓄
4.2 企业储与政府储蓄
4.2.1 企业储蓄
4.2.2 政府储蓄
4.3 居民储蓄
4.3.1 居民储蓄的总量与结构
4.3.2 居民的金融储蓄分析
5 中国经济转型期正规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与效率
6 中国经济转型期非正规金融路径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与效率
7 实现储蓄向投资高效率转化的改革对策
绪论
参考文献
姚海明,男,1964年1月出生,江西南昌人。1985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获经济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和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保险。曾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中国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结构与效率》在对古典、新古典及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等理论流派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问题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之后,从理论上探讨并阐述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四个一般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储蓄形成的机理、储蓄结构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特点,研究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储蓄的总量和结构,探讨了正规金融路径和非正规金融路径各自的产生原因及转化效率,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来提高金融转化效率的具体建议。建议。
比价列表